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赣县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访问量:

赣区府办发〔2017〕3号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赣县区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

经区政府第一届第5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将《赣县区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7年2月23日

赣县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依据《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赣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我区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教育发展简要回顾

(一)主要成绩

各类教育持续发展。学前教育入园率大幅提高,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6%,较2010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8%,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2%,比2010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普高和职高一头热一头凉的局面初步打破,职普比达35.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5年。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施意见》,招聘中小学教师1816名、培养定向师范生309名,全区专任教师达到5310人,比2010年增加516人,专任教师占比达到98.3%,比2010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教师专业对口率达到83%,老、中、青教师占比为29:47:24,“橄榄型”教师结构初步形成。实施了“赣县名师”培养、城乡教师交流等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培养“赣县名师”31名,累计培训教师1.5万人次,城乡交流教师216名,进一步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校舍建设资金4.91亿元,比“十一五”增长近1.1倍,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校舍33.7万平方米,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70所,新增城区学校4所、学位9000多个,新建学生食堂247个、农村教师周转宿舍390套、乡镇公办幼儿园19所、村小附设幼儿园(班)133所,改造运动场11万平方米以及105所农村学校的校门、围墙,建设初中理、化实验室各31个、小学科学实验室38个,装备“班班通”教室512间、多媒体教室103间,村小以上学校宽带接入率和小学教学点数字化覆盖率均达到100%。

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全区高考成绩始终保持积极增长态势,二本以上上线率和本科上线万人比均逐年提高。中考成绩结构分布由“金子塔型”转向“橄榄型”。中职招生人数实现五连增,累计培养中职生5000余人,就业率达到97.2%,我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被评为江西省达标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丰富和发展“六位一体”校园文化建设;先后有581人次获国家教育市级以上等级奖,《多功能智能书包》等100多项科技创新作品获国家、省等级奖;连续多次代表江西省参加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全国科技创新大赛等并获奖;“道德银行”、“少年交警”等德育创新做法被全省推介;赣县二中、城关小学、赣县中学等先后被评为“国家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交通文明示范校”、“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文明示范校”、“赣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和“赣州市安全示范校园”。

综合改革持续深入。“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了校长选拔任用、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机制、城区教师选调、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等改革,主动承担了全国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农村薄弱学校食堂改造和全省教育园区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农村公办学前教育改革试点任务,并取得实效。

特殊群体持续保障。通过“奖、助、贷、减、免”等途径,累计投入资金7100多万元,资助学生10多万人次。2011年先行试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两年内实现了全覆盖,惠及每一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明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和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到更好保障;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按月随工资发放,农村教师待遇持续提高。

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开展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选派民办教育机构党建指导员87名,让党员和党组织渗透到每个民办教育机构;严格落实了“一岗双责”和两个责任主体,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二)主要问题

优质教师资源总量不足。教师结构性缺员,名师队伍数量偏少,教师职称比例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高中教师总量不足、优师不多,农村教师结构有待优化,部分学科专业教师较为紧缺,全区教师缺编现象严重。

区域整体办学水平偏低。与周边县(市、区)相比、与江西教育强县(市、区)相比,全区整体办学水平依然滞后,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基础薄弱,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距离均衡发展要求差距大。

城乡教育差距矛盾突出。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客观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难以适应城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城镇学校“大班额” 短期内难以消除,农村学校则“小班额、低班额”矛盾突出。

专栏1:赣县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十二五”规划

目标

2015年完成情况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人)

22100

26926

毛入园率(%)

80

85.6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人)

93750

94314

巩固率(%)

90

93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人)

14220

17727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5800

6578

毛入学率(%)

70

72

二、“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赣县区主动融入赣州中心城区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更是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攻坚期。教育事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孕育巨大潜能,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撤县设区带来新要求。撤县设区标志赣县区已跻身赣州中心城区第一方阵,人民群众与中心城区同享优质教育需求更加迫切。这就需要切实加快完善现代化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由义务教育领域向其他教育领域延伸,全面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推进教育的均衡化、多样化和优质化发展。

人口变化带来新压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全面“二孩”人口政策的落实,城区和城郊人口迅速增加,导致“十三五”期间学龄儿童少年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将面临新的需求高峰,迫切需要我区优化教育布局,调整结构,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教育问题。

改革趋势带来新期待。部省共建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国家学前教育改革试验区赋予的重大使命,要求我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学前教育发展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全国、省、市教育改革的推进提供经验和借鉴。

脱贫攻坚带来新任务。区委、区政府已将“发展教育”列入全区“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之一,这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脱贫攻坚目标形势任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强民富民、促进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同心聚力、提速升级、创新创业、实干兴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实现我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

(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逐步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使各级各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坚持用创新发展的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推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破解教育活力激发与体制机制约束之间的矛盾,为全区教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坚持用协调发展的理念引领教育均衡。统筹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按照示范幼教、特色小学、品质初中、优质高中、终生职教标准,建设以名校(集团)群、名校(园)长群、骨干名师群等教育名品群为标志的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 

三是坚持用绿色发展的理念引领教育实践。深化教师幸福发展、学生快乐成长、学校文化建设三大工程建设,构建以学校自主发展为根本的管理文化、追求幸福从教为根本的教师文化、以核心素养养成为根本的课程文化、以快乐成长为根本的学生文化为四大支柱,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四是坚持用开放发展的理念引领教育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现代教育服务格局。广泛开展师生校际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先进学校教育理念,以全方位的交流互动,推进全区各类教育的融合、协调、优质发展。 

五是坚持用共享发展的理念引领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优先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推进城镇优质校与农村薄弱校结对共建活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区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区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市争先进位;全区60%以上学校基本达到教育现代化标准,20%以上学校达到教育现代化标准。

——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全区在校生数规模达到14.95万人,其中学前教育2.85万人、义务教育9万人、高中阶段教育3.1万人;学校达到57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76所、小学263所、初中33所、高中3所;教职工达到6500人,其中专任教师5850人,中、高级职称以上达到3560人;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学前教育更加标准。全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创建市级示范幼儿园20所,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

——义务教育更加巩固。全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有率95%以上,区域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

——普高教育更加优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初中毕业生升普通高中比例达到85%。建设省级重点高中学校1所。逐步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职业教育更加深化。全区职普比大致相当,中职学校“双师型”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建设省级重点示范专业3个以上,特色专业1个以上,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以上,力争完成省政府批复的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转办成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目标任务。

——继续教育更加进步。全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30万人次,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

——民办教育更加规范。全区民办教育学校在校生占全区在校生总数比例达10%以上。优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50%以上,培育1-2所优质民办学校,不断丰富民办优质教育资源。

——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幼儿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5%以上、全区小学教师专科化达到9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化达到95%、高中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到15%以上、职业学校 “双师型”教师占50%以上;全区教师参训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达到96%。

——信息化水平更高。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覆盖,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四、重点任务

(一)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提升幼儿园办学品质

1.优化学前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试点,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一批城乡公办幼儿园,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园,所有乡镇都有一所达到市级示范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试点,力争所有行政村建有1所达“十有”标准的公办幼儿园(班)。

2.完善办园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经费管理机制,完善政府、举办者和家庭合理分担经费的投入机制。建立民办幼儿园退出机制,逐步淘汰经整改仍不达标的民办幼儿园。依托幼儿园和社区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

3.落实科学保教措施。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加强幼儿保教质量监管,防止“小学化”倾向。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所有人员持证上岗。2017年前完成幼儿教师首轮全员培训,2020年全区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85%以上。

专栏2: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1.扩建城关幼儿园,新建城北中心幼儿园、江口第二公办幼儿园等30个幼儿园;新建重点扶贫村级幼儿园50所,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附设幼儿园(班)145所(个),新增5000个以上幼儿学位。

2.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市级示范园20所,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5%以上;

3.建设1所早教中心,并依托幼儿园和社区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

4.幼儿教师、园长、保育员、保健人员等持证率达100%。

5.2017年前完成农村幼儿教师首轮全员培训,2020年全区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85%以上。

6.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立一套符合城市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纠正和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

(二)立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教育教学成果

1.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全面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城镇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继续深化优质校带动薄弱校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教育集团、校际联盟等,力争2018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争创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

2.加大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按标准配齐实验、教学仪器、音体美卫器材、图书等,提高教育装备水平;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设寄宿制学校标准化食堂,完善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津补贴标准,使农村偏远地区教师安心乐教。

3.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推动建立中小学“绿色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配优教师;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推进优质学校建设,引导并鼓励学校创建品牌和特色。

专栏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

1.完成义务教育阶段38所小学(以中心小学、片区完小为主)、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21所初中改造任务,新(改、扩)建校舍面积13.9万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全区95%的中小学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

2.完成6所城区小学和4所城区初中的新(改、扩)建,校舍及辅助用房面积8.1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6.2万平方米,扩大城区教育资源,到2020年,全面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城镇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

3.完成1.75万平方米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购置生活设施设备500套。将教师困难住房群体继续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范畴,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4.至2020年,创建10—15所义务教育特色优质学校。

4.保障残疾孩子接受义务教育。2020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逐步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比例。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达到6000元,对承担随班跟读、送教上门任务的义务教育学校,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参照该标准执行。5%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教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落实特教学校课程标准,探索医教结合、普特融合等教育机制,推进社区融合等课程开发,办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特殊教育。

5.关爱留守儿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开展“爱心父母”、“城乡少年儿童牵手结对”等“1+1”结对帮扶活动,弥补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缺失;在乡镇青少年宫基础上,建立“校外辅导站”、“青少年之家”等关爱留守儿童阵地,完善设施配套,保证留守儿童校外教育有阵地、有场所。

(三)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1.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全面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分步优化扩充高中教育资源,新(改)建一所高中学校;逐步化解普通高中债务,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施《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推进“让学引思”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性、体验性教学改革,每年培育一批有影响的教改新项目。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通用技术课教学,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探索富有活力的高中教育教学发展模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985”、“211”重点师范院校本科及以上的优秀毕业生;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脱产、短期、远程”三结合方式,创新学科教师培训模式,2020年普通高中专职教师培训比例达到95%以上。

4.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对接高考改革政策,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力争2018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跻入全市前三名;全面实施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完善奖学奖教制度,激发师生积极性;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把办学优势转化为学生竞争优势,打造普通高中教育品牌。

(四)注重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大力提升职业化素养

1.增强职业学校办学功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校园数字信息化建设,完成省政府批复的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转办成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目标任务。深化校企方式,鼓励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或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支持民办职校加大基础能力建设力度,鼓励民办职校创建省达标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聚焦区市支柱产业来设置专业,推进职教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一批省级重点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不断提高职校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深化学做一体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衔接性,实现职教人才培养与主导产业的融合发展。

专栏4:职业学校特色发展工程

1.完成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东扩征地工作,新建标准田径运动场、综合教学楼、教师周转宿舍,推进校园数字信息化建设,力争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转办成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2.通过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企业参股入股等方式,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或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以上。

3.到2020年创建至少1所民办省达标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4.聚焦县市支柱产业,培育和建设省级重点示范专业3个以上,特色专业1个以上。

5.到2020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以上,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年以上;职业学校“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占比50%以上,并全部参与校企合作办学。

(五)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

1.着力构建有效德育工作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将德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比较成熟的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建设一个国学教育馆,培养一批省市、县(区)级优秀德育工作者,初步形成区域特色的德育品牌。

2.着力打造“文化魅力校园”。深入实施“四个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学校“文化场”建设。到2020年,创建一批“书香校园”特色示范学校和县(区)、市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提档升级。

3.着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制定《赣县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成立全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一批标准版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

4.着力构建体美艺保障机制。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课外文体和艺术活动“2+1”项目,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让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两项文体技能和自主发展一项艺术特长。制定落实《赣县区青少年校园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全面提升全区青少年足球竞技水平,建成一批市级中小学足球、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专栏5:素质教育推进工程

1.建设1所国学教育馆,推进行动德育常态化建设。

2.到2020年,创建县(区)级和市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50所和20所,创建“书香校园”特色示范学校15所。

3.60%以上学校配建标准版心理咨询室,所有配有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

4.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课外文体和艺术活动“2+1”项目;全区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95%以上。

5.创建15所足球特色学校、20所各类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六)坚持继续教育开放发展,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1.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互联网、卫星电视为载体,建立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推广、扶贫开发和社会生活教育有机融合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健全遍布城乡的终身学习网络。

2.发展多元化继续教育机构。构建职前和职后教育相互融合、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参与率,到2020年,全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60%以上。

3.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乡镇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建成10个以上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深入开展全民学习活动周、全民读书活动月,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推进老年大学逐步纳入县(区)级公共服务体系。

(七)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良性发展

1.完善贫困助学资助机制。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所有贫困生“应助尽助”,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各学段贫困生资助覆盖面扩大5—10%;对就读普通高中的“四类”贫困生免除学杂费,加大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力度,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全覆盖。

2.强化贫困户劳务技能培训。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财政补贴政策。对有条件的贫困人员进行免费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对有意愿的初中毕业而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发掘营养餐产业机遇。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引导并鼓励营养餐配餐企业与贫困村建立订单合作关系,让贫困户直接参与订单生产,每年帮助500贫困户通过产售营养餐食材实现脱贫。

(八)推进师资专业化发展,建成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1.合理配备教师资源。按照国定教职工编制配备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制度;做好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和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工作;建立完善教师增补机制,每年编制范围内增补的教师数不少于上年教师自然减员数;将学前幼儿教师纳入教师编制内容和招聘规划。到2020年,全区中小学教师在编数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师资配备标准。

2.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以远程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为主的全员培训体系,保证中小学教师、校长五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保证职校教师五年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培训;加强与全国教育发达地区的对接合作。建立教师服务期制度,建立从新教师到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成长标准和线路图,分期分批分层建设名优教师队伍,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促进名师资源全员共享和名师引领示范。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师资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健全教师长期从教荣誉制度,实施师德典型引领工程;完善师德档案管理,构建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考评监督体系,健全教育、宣传与考核、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考评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资队伍。

4.完善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完善公办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城乡教师支教制度、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和区域内名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度;完善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制和校长聘期目标责任制度,年交流轮岗人数为应交流对象的10%左右,其中县(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为20%左右。

5.提高教师幸福指数。依法全面落实公办教师工资经常性增长机制和绩效工资制度,按规定落实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农村教师生活补贴以及特教学校教师津补贴,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探索解决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认真实施《赣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逐步对边远山区津补贴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补贴提标扩面;将符合条件的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到2020年,全区周转宿舍覆盖率达到80%;实施青年教师关爱工程,通过部门常态化联谊活动等,帮助单身青年教师搭建交友平台,找到人生幸福。

专栏6:优秀人才强教工程

1.从优秀初中毕业生中定向培养500名左右乡村教师,在村小或教学点服务5年以上;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500名(含特岗计划)、幼儿园公办教师200名、设立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100个以上。

2.建立教师服务期制度,新招聘教师在首次签约任教学校的服务期不少于5周年(办事处等边远学校不少于3年),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本区继续服务时间不少于10周年。

3.培训中小学教师1.25万人次以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率达到100 %;培育省级骨干教师30名、市级骨干教师80名、县(区)级骨干教师500名,培育省级学科带头人1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00名,县(区)级学科带头人300名,以及占教师总数20%左右的乡镇骨干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50个以上。

4. 全区小学专科化达到90%以上、初中本科化达到95%、高中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到15%以上、职业学校 “双师型”教师占50%以上。

5. 建立年青教师下乡支教、任教制度,城区教师自愿到农村边远学校支教,支教期间给予2万元/人/年补助,新招聘教师自愿到农村边远学校任教的可提前转正定级,并实行职称即评即聘;城镇学校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必须有5年以上农村教学经历或1年以上农村支教经历。

6.实施农村边远教师津补贴提标扩面工程,到2020年,农村边远教师补贴额度和享受面均提高30%。

(九)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1.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学校互联网接入提速扩容增带宽工作,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和无线网络全覆盖,通信企业要对学校网络使用资费给予充分优惠;积极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

2.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信息环境。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中专的“智慧校园”率分别达到50%和100%。

3.推进教学信息化融合创新。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形成网络环境的教学教研新常态。

4.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应用,建成一批“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构建“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新机制;探索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购买资源服务费用机制;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网络研修共同体,创建一批有特色的学科网络教研社区;推动名师开设“网络课堂”,建立云端学习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助推教育精准扶贫。

5.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数据在事务处理、业务监管、评估评价、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推进网络安全教育进校园,加强教育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强化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技术防护,有效防范和抵御网络安全风险。

专栏7: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到2020年,实现“三通”中小学全覆盖,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班均出口带宽50M以上,村级小学班均出口带宽20M以上,教学点接入带宽10M以上;中心小学以上学校90%建有直录播教室;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50% 建成“智慧校园”,城区中小学和普通高中100%建成“智慧校园”;建成“远程互动课堂”150个以上、学科网络教研社区100个、示范性“网络学习空间”500个。

(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转型升级

1.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鼓励、引导和支持区内优质学校采取各种方式,与区内其他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组建办学联合体,搭建多层次的互动交流平台,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2.推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推进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重实绩、重贡献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体现优绩优酬。绩效工资分配注重向一线教师、名优教师和班主任倾斜。设立校长奖励基金。完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班主任津补贴制度。

4.推进教育治理方式改革。突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减少行政干预,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教育决策机制,建立教育决策公示、听证制度,建立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发挥专家在重大教育决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中的作用。建设教育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平台,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5.推进民办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各类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发展各类紧缺性、实用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民办教育资源。落实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建立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完善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扎实推进“两新”组织“两个覆盖”,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问题,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形成教育系统作风建设新常态。

(二)形成发展合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着力实施一批教育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建立区党政领导联系教育重点项目制度和单位部门服务学校机制。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做到教育工作“四列入”,即区委将教育优先发展工作列入对乡(镇)、单位年度绩效考评重点内容,区人大常委会将支持教育教育优先发展列入对乡(镇)、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述职评议重点内容,区政府将教育项目列入年度重点工程调度推进;区政协将涉教提案列入主席督办重点提案,形成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合力。

(三)保障经费投入。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确保经费投入“三个增长”;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非税收入管理,实行政府调控基金专项返还。教育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改善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不得随意挤占挪用。乡镇要制定并执行辖区学校、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实行奖补政策,引导建立乡镇教育基金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强化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监管。

(四)维护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完善隐患排查整改台账机制和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学校综治安全部门责任制和 “一票否决”制,全面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管理要求。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校园安全管理和应急实践演练,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强化部门协作,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五)推进依法治教。以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教育法制化进程。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学校民主建设,依法保障师生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和素养,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制意识。

(六)强化督导评估。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加强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全面落实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探索构建“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推动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测和动态分析,发挥好质量监测的诊断和导向功能。

(七)优化发展环境。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引导全社会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坚持正确的教育舆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教育政策解读和舆情分析,加大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宣传,注重对重点热点问题的有效引导,着力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纪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人武部,

区法院,区检察院,群众团体。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2月2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