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养老、婚丧服务>政策解读

《赣州市中心城区节地生态安葬补实施办法》解读

访问量:

一、政策背景与改革导向

问题驱动

我国传统墓葬方式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部分城市出现"墓地围城"现象。赣州作为快速发展城市,需平衡土地资源保护与殡葬需求矛盾。该政策通过经济激励引导生态安葬,缓解"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

国家政策衔接

响应民政部《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2016年)要求,落实江西省关于殡葬改革的部署,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移风易俗"的现代治理理念。

二、核心内容解析

(一)奖补对象与条件

户籍限定:仅覆盖中心城区5个行政区的户籍人口,体现政策试点性质,后续可能逐步扩大范围。

行为约束:明确要求"不保留骨灰/不留标识"(如江葬)或"少占地"(如可降解骨灰盒深埋),防止变相传统墓葬套取补贴。

(二)差异化奖补标准

3000元档(江葬/骨灰撒散):高补贴对应"零占地"的最高生态价值,需通过指定水域撒散实现闭环管理。

1000元档(树葬/草坪葬等):虽保留纪念标识但限制墓碑,补贴额度反映"部分生态让步人文"的平衡。

(三)资金保障机制

财政预算公式:按"年度死亡人口×20%预期参与率×2000元均值"预拨资金,既确保支付能力又倒逼推广目标达成。

动态调整条款:预留随经济发展提高标准的空间,增强政策可持续性。

三、关键实施要点

操作流程闭环

"申请-审核-安葬-影像存档-资金发放"全链条设计,尤其强调影像资料留存,防止虚假申报。要求60日内完成支付,提升公信力。

风险防控措施

追回条款:对事后发现不符合条件的(如另立墓碑),全额追回奖励金,形成约束。

跨部门监督:民政与财政部门联合监管资金使用,防范套取、挪用。

文化转型策略

通过镌刻集体纪念名碑(替代个人墓碑)、举办集体江葬仪式等,在保留祭奠功能的同时弱化个体占地需求,渐进改变传统观念。

四、社会意义与创新性

生态效益

按赣州中心城区年均约1.8万死亡人口估算,若20%参与生态安葬,每年可减少约3600座传统墓穴用地,相当于节约45亩土地(按单墓4㎡估算)。

文化价值

将"厚养薄葬"理念转化为经济激励,以"奖补"替代"强制",更易被群众接受,为类似地区提供温和改革样本。

治理创新

财政杠杆运用:通过预算公式明确政府投入责任,避免资金短缺导致政策空转。

数字化管理:要求影像存档,为后续建设殡葬大数据平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