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访问量: 下载文件

区二届人大四次

会议文件1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4111日在赣州市赣县区第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区长  刘文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1]的目标要求,以“五大”活动[2]为抓手,全力推进市委“三大战略、八大行动”[3],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精彩答卷。

(一)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成功争取上级各类资金51.44亿元,其中争取政府债券、中央预算内及省基建资金17.8亿元,居全市前列。50个省大中型项目、125个市调度“八大行动”项目、247个区“八大行动”项目完成投资分别超年度计划231417个百分点。消费外贸复苏有力。举办系列促销活动41场,带动消费9.5亿元,网络零售总额增速全市前列,获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家,入选国家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4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方阵”。预计GDP增长6%左右,居全市前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居全市前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居全市前二;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增长5%左右,居全市第五;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增长312%左右,居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10%左右。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出坚实步伐。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家,总数达157家,培育营收超亿元企业35家、超5亿元企业13家,培育省、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5家,吉锐新能源即将获深交所IPO批文。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企业2家,腾远钴业获评全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国稀土集团稀金谷产业促进中心揭牌运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钨硬质合金刀钻具产业园开工建设。三个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初见雏形,四条产业链[5]营收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2%创新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3.92%,居全市第一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5家,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7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海智计划”[6]工作站、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各1新引进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个,其中院士项目3个。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基本完成筹建,赣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验做法全省推广,与宁波高新区签订结对共建协议。成立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发展公司,创建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新引进高层次及行业急需紧缺人才1500余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新建5G基站230个,新增上云企业832家,入选市级“机会清单”“产品清单”[7]30个;获评省级大数据示范企业1家,国瑞科创认定为省稀土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三)改革开放动力活力竞相迸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年净增市场主体3768户、总量达3.93万户;赣州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揭牌运行,“赣服通”赣县分厅5.0上线投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线上线下兑付惠企金额2.91亿元、惠及企业583家,排全市前三;持续落实减税降费、退税缓费等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5.25亿元;在全市首创行政审批与中介服务“一体化”计时,行政审批效率提升30%以上。重点改革成效明显。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敲响全省第二批试点县入市交易“第一锤”;农村职业经理人[8]制度全省推广,1+4”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9]南塘镇农村建房管控改革模式获省市领导高度认可,国资国企、县管校聘、赣州高新区人事薪酬、“政区合一”[10]等改革稳步推进。招大引强成果丰硕。成功举办“中国稀金谷”(深圳)双招双引推介会等重大招商活动16场,签约项目31个、总投资559.5亿元,腾驰新能源、菲仕绿能、恒创睿能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相继落户。

(四)城乡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实施棚户区改造1391户,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242套,分配公租房892套,完成人才住房配租配售219套,新增停车位1536个、厕位202个;螺溪洲大桥建成通车,汶潭大桥、汶潭大道完成主体建设、即将全线通车,赣县东高速出入口改造提升全面完工,全区首座人行天桥建成投用;江口获评省级生态园林镇,五云获评全市示范镇建设三等奖。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完成新农村建设点174个,新(改)建农村户厕860户,新(改)建农村公路70.6公里,全省首个全站“国产芯”吉埠110千伏变电站顺利送电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58万亩,粮食播种55.84万亩总产量18.71万吨,种植蔬菜12.4万亩、油菜3.55万亩、脐橙11.45万亩,生猪出栏53万头;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4家,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基地1个,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阳埠腐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国家级山茶菇科技小院落户南塘。现代服务业前景广阔。建成韩坊、田村等8个乡镇商贸中心和南塘、王母渡等4个冷链物流项目,县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试点稳步推进;完成客家文化城改造,客家十大坊、客家夜市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大田“金沙湾”成为中心城区近郊游新去处,“祥云湖”、白鹭古村等景区人气火爆,“半江霞”获评全市唯一的“全省五星级休闲乡村民宿”。

(五)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巩固提升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3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4%,居中心城区第一。6个国(省)考断面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6%,建设用地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7%以上。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84.91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6.1万亩,整治崩岗248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平方公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洋塘片区入选国家首批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赣县崩岗生态修复项目获评全国首批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金钩形水土保持科技园获批省级水利风景区,湖江洲坪村获评省级水生态文明村。

(六)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日益提升。全年民生支出50.1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05%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升,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社会保障持续加强。新增城镇就业46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443人。完成江口、吉埠中心敬老院扩建,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93个,新增养老点位970个;建成公办示范性托育机构1所,新增托位603个;城市低保人均补助以及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10%以上。教育更加均衡优质。实施校建项目18个,新(改、扩)建校舍26.64万平方米,城关幼儿园西园、梅林中心学校、吉埠中心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园位1680个、学位4400个;赣州农校重回赣县办学;中国稀金谷稀金产业学院建成并如期开学,填补了赣县无高职院校的空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赣县院区正式挂牌,区妇幼保健院升级为三级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完成整体搬迁,第三、第五、第六人民医院加快推进,23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并通过一级医院等级评审。“一圈五环”[11]路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湖江大桥全面开工建设,S221沙地至沙圩桥段、X807阳埠至坳头道路建成通车;关键路网“卡脖子”问题成功解决,全年报批路网建设用地1800多亩,批复面积位列全省第一,G323江口至梅林大桥段、X801新星大桥至三溪、X805义源至大田等道路开工建设。社会治理更有成效。政府债务率保持合理区间,金融、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信访维稳形势平稳向好,公众安全感、公安满意度位居全省优等行列。持续加强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统计调查、消防救援、退役军人事务、审计、外侨、人防、档案、科协、民宗、气象、通讯、烟草、老龄、慈善、红十字会、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一年,我们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高质量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政府自身建设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中得到全面加强。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强化合法性审查刚性约束,法治政府建设及守法普法示范创建卓有成效。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9件、政协提案104件,办复率100%。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三公”经费逐年下降。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开展统计造假“虚假政绩”等问题专项整治,扎实开展“提素质、改作风”专项行动,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政府系统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各位代表!这一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压力,困难远比想象的多,但我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奋斗激情,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扬长补短、固本兴新、锐意进取,在赣县发展史中不断演绎精彩。我们立足实际、迎难而上,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举全区之力推进土地开发及“旱改水”整治,新增耕地661.8亩、水田836.3亩,占补平衡库实现“由负转正”,扭转了五年以来“双倒挂”[12]的被动局面全年完成土地报批5769.97亩,报批数量比前两年总和多1242.14,是近十年最多的一年,也是全市报批最多的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用地保障鉴于我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亡人数占全区非正常死亡人数90%,我们实施城乡道路安全隐患“歼灭战”,完成908高风险点位681处中低风险点位整改,道路亡人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同比下降20.6%20.3%,最大程度守护了群众安全出行“生命线”高质量完成电力线路廊道清理715.7公里,因电力设施引发的森林火灾事故起数较去年下降80%停工长达九年的金融大厦烂尾楼按下“重启键”,有力解决了严重影响赣县市容市貌的难点问题在全市率先完成“保交楼”任务,557户购房群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新(改)建教师宿舍770间、教师保障性租赁住房686套,新增独立卫生间806间,受益教师达2762人,教师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让广大教师更有尊严的在我区教书育人。我们着眼未来、统筹兼顾,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全市首个千吨级货运码头赣州港五云综合枢纽码头正式开港,赣县成为全市唯一拥有“水路货运码头+铁路中转货站+高速公路出入口”核心交通枢纽的县份。与省港口集团补签合作协议,项目、业务优先布局赣县,区内企业可享最优政策,必将加快要素周转,提升产业竞争力,未来赣县将成为南融北接、东进西突、通江达海的开放前沿赣州高新区化工集中区仅用不到8个月的时间顺利通过省级认定,现代化产业发展将迎来广阔天地随着滨江、新塘路等5个社区揭牌成立,换届以来12个新增社区全部实体运行,城区由原来的6个社区增设到18个社区,社区工作者由原来的54人增加到306人,经费由原来的每年200余万元增加到每年2300余万元社区的增设极大方便了群众在家门口办事,广大群众给予一致认可投资4亿元实施贡江大道改扩建工程,增设赣南大道快速路进出赣县主城区匝道,实现赣县城南城北核心区相互联通、赣县与中心城区之间快联快通,破解了京九铁路割裂城南城北的历史瓶颈问题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普查和三维建模[13]对城区地下1634公里的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各种建立地下管网电子数据库,将有效避免马路反复开挖、污水管道漏接错接、管线老化安全隐患等问题,有力保障了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安全运行在全市率先实施“储水、扩库容”行动,修复提升山塘、水库152座,扩库容229.12万方,总库容是三年前的1.72倍,相当于新建了2座小一型水库,保障了超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惠及近20群众,储水抗旱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在全市率先系统研究客家民居建筑特色元素,编制《赣县乡村风貌管控规划》和《赣县乡村建筑风貌营造指引》即将出版,为乡村提升村容村貌、打造宜居环境、传承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彰显客家传统建筑特色提供有效指导。我们干在实处、勇立潮头,赣县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我区拿出3个链条式、集群式发展项目参与比拼,全市项目大会战流动现场会中勇夺第二名,是全市唯一连续5年实现进位的县(市、区),再创历史最好成绩稀土新材料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全市唯一国家级产业集群,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数量是去年的8倍,其中净增12家、居全市第一,高企申报工作创历史最好成绩,经验做法全市推广先后举办第二届中国(赣州)永磁电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全国首届稀土新材料创新发展论坛、2023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全省科技助力未来乡村发展大会、全市首届赣南茶油展销会等行业盛会。成功承办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祭祖大典,400余名全体主席团成员频频点赞,“客家摇篮”名片享誉全球赣县老旧小区改造模式代表江西参展第21届中国城博会,获住建部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全国推广《赣县区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实践》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成功出版,城市园林建设“赣县经验”全市推广获评全国数字化转型标杆园区、全省优秀健康县区、全省“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先行县等荣誉称号。赣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再攀新高!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可圈可点、来之不易,这些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领航定向,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有力监督、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区干部群众的精诚团结、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在全各条战线上辛勤工作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赣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需要说明的是,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影响,赣县和省、市一样,稳增长压力增大,部分经济指标未能达到预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升,部分环保问题整改进度偏慢,安全生产仍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少数干部作风不实、执行力不够,等等。我们将直面问题、精准发力,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五大”活动为抓手,围绕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和市委“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着力促升级、守底线[14],加快打造“科创高地、千亿园区、魅力新城、客家摇篮”,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县篇章。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增长5%以上,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促稳提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新型工业化,构建体现赣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深入实施“4312”行动计划[15],全面提升四条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发展。围绕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链,以高性能磁性材料为重点,同时推动产业向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等方向拓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稀土新材料生产基地。围绕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链立足本地钨产业优势,巩固提升高纯APT、高纯钨粉和碳化钨粉、钨靶材等优势基础材料,重点发展硬质合金涂层刀片、数控刀片、整体刀具等后端应用产品。围绕锂电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链,重点开发钴镍锂材料、钴镍锰三元材料,推动产业链向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方向延伸,拓展三元动力电池与新型储能为主攻方向的下游产业。围绕先进智能制造产业链以稀土永磁电机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风电电机、伺服电机、微特电机、矿山电机及相关配套产业,打造零部件到整机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壮大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全年实现工业营收4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营收增长12%以上。以中国稀土集团为龙头,发挥友力稀土、粤磁科技等企业引领作用,重点培育菲仕绿能、汉驱智能等电机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扶优扶强欧博空调、康晋电气等先进智能制造领头企业,力争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集群营收突破200亿元以江钨集团为龙头,重点做大做强芯润科技、华茂钨等上下游企业,力争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集群营收突破100亿元以寒锐钴业、腾远钴业两大上市公司为龙头,全力推进腾驰新能源释放产能,支持吉锐新能源等企业增资扩产,孵化和培育力赛科、亿派新能源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锂电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集群营收突破100亿元。

开展企业梯次培育。坚持抓大育小、梯度推进,培育营收超50亿元企业2家、超20亿元企业8家、超10亿元企业15家。建立“链主”企业培育清单,“一企一策”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上下游整合、靠大联强,力争每条产业链打造3-5家链主企业。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力争全年培育20家企业入规,40家规下企业纳统。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专业化“小巨人”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新增孵化独角兽、瞪羚企业2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深入实施“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推动吉锐新能源年内挂牌上市,加快粤磁科技、欧博空调等企业上市步伐。培育数字产业示范企业,支持腾远钴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申报省级数字经济重点企业1家以上。

夯实园区承载平台。紧盯“三园两区”建设,高标准打造800亩稀土新材料产业园,积极承接万吨级冶炼分离及二次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加快推进电机及应用产品检测平台建设运营。高质量打造800亩钨精深加工产业园,重点培育硬质合金刀钻具及靶材等产业链后端项目。高水平打造1000亩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重点拓展三元动力电池、新型储能等下游产业。提升化工集中区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公共管廊、消防取水码头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电镀集控区前期工作,力争上半年开工建设。

(二)聚焦科技创新赋能,汇聚创新发展新动力

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年”活动,提升“两院五中心”[16]等创新平台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加快组建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钨新材料及应用2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完善专职团队、智库支持、金融协同、配套政策等工作机制,力争6月份挂牌运行组织开展“中国稀金谷”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路演等系列活动,吸引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孵化,力争孵化项目2个以上。实施创业孵化器绩效管理,提升赣州高新区孵化器、尚科孵化器及众创空间运营水平,提高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孵化率。发挥省稀土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稀土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提升稀土产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科技支撑。争取组建稀土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江西理工大学科技园创建国家级平台。鼓励吉锐新能源、粤磁科技等企业牵头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力争获批组建省级创新平台载体2家以上市级5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全面挖掘优质科技型企业资源,力争培育高成长性企业2家以上,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

做优创新生态。实施“科技+金融”战略,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加强与银行、头部基金公司合作,发挥中科融合壹号创投基金赋能作用,用好“赣知贷”[17]、市人才引导基金等科技金融产品,新成立赣州高新区人才基金,积极申报江西省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子基金,精准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着力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办好第三届中国(赣州)永磁电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稀土新材料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着力搭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平台。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等平台,支持企业建立“科创飞地”,力争引进和培养高端研发人才5名以上、行业急需紧缺人才500名以上。

(三)聚焦深化改革开放,激发跨越赶超新活力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聚焦四条产业链,编制招商全景图,建立目标项目资源库,提高招商精准度。持续开展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乡贤招商,提升科技招商、资本招商质效,精心办好“三请三回”、中国稀金谷“双招双引”推介会等系列招商活动,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个、优强项目6个以上,加快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良好态势。着力推动外资外贸促稳提质,鼓励束兴科技、东方诚正、美志汽车等外资企业固本增资,力争全年引进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个以上;支持谱赛科、澳丽尔、超越电子、鑫业工艺等外贸企业挖潜兴新,鼓励赣州敏诚等汽贸企业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提高出口增幅。

优化升级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无实体印章”“无纸质证明”“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加大“异地通办”“一网通办”力度,进一步拓展“赣服通”赣县分厅场景应用,设立“湾区通办”自助服务区,优化提升“市县同权”改革,平稳承接下沉事项,持续优化“园区事园区办”和惠企政策兑现等服务,办好群众身边事。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启动统一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持续开展营商环境领域问题专项治理,常态化开展“五上”企业大帮扶、政企圆桌会议,千方百计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擦亮“赣快办”“高兴办”营商环境品牌。

深入推进重点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质性推动“两区”国有平台公司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常态化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18]服务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县域物流配送体系试点建设。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以“管委会+公司”[19]改革为抓手,稳步推进行政管理、开发建设、投资运营、人事薪酬等改革。推进赣州高新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广重点项目“双容双承诺”[20]改革。

(四)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三农”发展新格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三落实一巩固”[21]核心内容,优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巩固提升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抓实产业、就业、创业帮扶,确保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增收途径不减、成效不降。优化衔接补助资金项目安排,加强帮扶(扶贫)项目资产监管,确保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持续发挥联农益农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500亩,确保粮食播种55.36万亩以上、总产量达18.57万吨以上。深入实施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三年行动,种植蔬菜12.5万亩以上、油菜3.35万亩以上,新植改造油茶林3.34万亩以上,脐橙标准果园认定5000亩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年内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推动绿色有机富硒产品认证和赣鄱正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品牌创建,新增粤港澳“菜篮子”基地1个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10个以上。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系统谋划,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全省农旅融合引领区、全省数字乡村创新区。加强农村建房和客家建筑风貌管控,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成11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134个通则式村庄规划编制。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旱改水”整治,新增耕地600亩、水田1000以上。完成新农村建设点建设11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48公里,高标准打造2条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带。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确保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力争美丽宜居乡镇、村占比达50%以上,美丽庭院占比达25%以上,持续推进“美丽活力乡村+乡宿”先行示范县建设,力争年内评定星级休闲乡村民宿5家以上。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让农村更美、乡风更淳。

(五)聚焦城市能级提升,打响魅力新城、客家摇篮新名片

完善基础设施。启动长赣高铁沿线征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完成五云疏港公路二期、华能大道建设并通车,推进赣新大道东段改(扩)建、滨贡路开工建设,进一步优化市政道路网。推进赣南大道快速路三标建设,启动贡江大道改(扩)建,促进“五区”快联快通。加快“一圈五环”路网建设,提前布局建设用地空间,构建“二环经济圈”[22],加快G105五云至石岩前S552湖江至沙地段等项目前期,推动北片区连成一体;加快G323江口至梅林大桥段升级改造和南塘大桥建设,推进S554王母渡至大埠道路项目前期,力争X801新星大桥至三溪、X805义源至大田道路改建竣工通车,逐步打通东、南片区交通堵点;全力推进湖江大桥建设,完成桥梁下部构造及路基土石方工程,尽早结束千里赣江唯一一个没有跨江大桥的县的历史。建强安全电网,完成韩坊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加快茅店上坝110千伏、长洛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启动腾远钴业变电站建设。强化城乡供水一体化“1+3+8+N[23]规划布局,完成野猪坑水库建设,建成第五水厂,启动第三、第六水厂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供水能力。紧抓赣粤运河建设机遇期,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临港经济区建设,发展“水铁陆”多式联运,规划建设临港物流园、仓储物流园,推动开通五云港至盐田港、宁波港、舟山港、厦门港集装箱货运专线,打造立体化、多元化、畅通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更具竞争优势的内陆开放高地。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加快5G基站、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城市家庭千兆网络覆盖率、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

提升城市品质。紧盯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锚定东部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科创教育高地战略定位,做好详细规划单元划定,优化“三大组团”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城中村改造418户,新建公租房892套,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103套,其中改善教师住房276套。加快解决城市堵点难点,继烂尾9年的金融大厦问题解决之后,今年还要彻底解决烂尾12年之久的银河国际酒店和烂尾11年之久的白鹭湾酒店项目,并解决好区政中心群众办事停车难顽疾。推动房地产市场升级,启动担水桥社区第四代住宅建设,在全市率先打造城市森林花园住宅小区示范样板。充分发挥江西师大附中赣江创新研究院分校综合带动效应,加快周边经营性土地出让,积极推进储潭学区房规划建设。深化“红色物业”社区治理,全面推进无物业小区自主管理,有效提升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打造园林示范路、园林示范公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无障碍示范城市。

活跃商贸消费。深入实施促进消费扩容升级三年行动,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牵引拉动作用。大力发展“假日经济”“直播经济”,开展四季主题系列促销活动。做强“首店经济”[24],支持星州润达、梅林古镇打造成为城市核心商圈,辐射带动东部新城、光彩大市场等新老商圈建设。提振大宗消费市场,办好汽车美食展、家居建材展、家电展销会、汽车下乡等活动。培育壮大行业主体,鼓励商贸服务业企业主辅分离、进限入库。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新(改、扩)建五云、茅店、南塘等乡镇商贸中心,完善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末端配送网点覆盖率,推动“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双向畅通。

升级文旅产业。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配套,加大赣县“十大名菜[25]、十大特色菜[26]、十大名小吃[27]”宣传力度。全力创评星级酒店2家、等级民宿2家,打造王母渡横溪、五云祥云湖精品民宿集群。深化农旅融合发展,创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景点,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围绕韩坊宝莲山、白鹭古村、大田“金沙湾”开展招商引资,推进祥云湖二期、云啸植物乐园建设,推动蜜月岛-夏浒古村连片创建4A级景区。提升客家文化城运营管理水平,打造客家文旅龙头景区。深入开发客家“福”系列文创产品,做优做强旅游商品,全面提升旅游产业链。持续打响赣南客家文旅消费节、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名片,办好樱花观赏周、桃花观赏周等节会活动,大力宣传沙地板鸭宴、阳埠腐竹宴、湖江全鱼宴,吸引广大游客旅游消费,充分挖掘文旅消费潜力。

(六)聚焦美丽赣县建设,展现绿色发展新面貌

深化污染防治。深入实施碧水提升攻坚战,扎实推进城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排查整治、主要河流水质保类4个水环境治理攻坚行动,落实“水管家”服务,确保汛期污染强度得到有效管控,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98.6%以上,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深入实施蓝天提升攻坚战,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强建筑扬尘管控力度,持续强化工业源、生活源和移动源治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城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4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6.8%以上。深入实施净土提升攻坚战。推进“无废城市”[28]建设,加快12个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持续加强土壤环境重点企业和涉固、涉危企业管理力度,确保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95%93%以上。持续补齐基础短板,完成城区雨污管网溯源工作,实施洋塘园区雨污管网改造提升和洋塘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建成储潭、吉埠、三溪、湖江乡镇雨污分流及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实现城乡雨污分流一体化。持续巩固提升历次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坚决防止问题反弹。

加强生态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治理,打造河湖长制、林长制升级版。推进森林质量提升,建立绿色矿山动态监管机制,完成赣州鸿申商贸、鑫峰采石场矿山生态治理,推进废弃矿山修复43.48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6.87万亩。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积极落实第三轮贡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实施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群建设试点,有序推进赣江干流渔民退捕上岸,力争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1处、水生态文明村2个以上。持续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强化赣县大湖江国家湿地公园、赣州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赣县水鸡岽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监管,推行湿地资源网格化管理责任清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创建绿色示范。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断健全“1+N[29]政策体系,稳步推进能源、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等领域“碳达峰十大行动”[30]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有序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总投资约80亿元的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发挥好对电力系统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的作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稳定。加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形势分析和监测预警,强化“两高”项目[31]论证,坚决遏制“两高”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核查,推动重点企业工艺设备节能改造。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改造,推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力争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2家以上,省级绿色工厂企业3家以上,省级绿色产品企业1家以上。

(七)聚焦提高民生品质,不断满足群众新期盼

兜牢兜实民生底线。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大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完成25个“5+2就业之家”[32]建设,新增城镇就业43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00人,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70人。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覆盖范围,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社会保险参保率90%以上。加快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加快五云、沙地、田村中心敬老院改造提升,力争全区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40张;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城北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和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关心关爱残疾人群体,推动助残惠残政策“应享尽享”。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完善儿童福利体系,加强特殊困境儿童分类保障。

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深入分析未来5-10年人口形势变化,建立学位、医疗床位等公共服务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优化基础教育、医养设施布局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完成江西师大附中赣江创新研究院分校食堂和宿舍楼、幼儿园建设并投入使用,建成八中八小新增学位3000个、园位1000;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启动中国稀金谷稀金产业学院(二期)、赣县中专第三教学楼建设,推进赣州农校开学招生。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编制、岗位统筹配置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教师竞聘交流和落聘人员管理制度稳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全省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试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医疗卫生健康水平完成区人民医院综合大楼装修建设并投入使用,有序推进第三、第五、第六人民医院建设,加快南塘、五云等7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升级,新增医疗床位1890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加快推进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和基层特色科室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依托医疗集团建设,实施靠大联强,积极探索由上级医院整体托管的管理模式,满足群众更高的医疗健康需求。推进普惠托幼服务,新建区妇幼保健综合托育服务中心,新增托育托位150个。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客家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探索非遗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加大东河戏、采茶戏等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力度,鼓励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创排3部东河戏剧目。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持续深化双拥共建。不断完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持续强化政府债务管理,落实“保交楼”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发挥十四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作用,用好“铁三角”指挥体系[33]和“八项”闭环管理运行机制[34],集中精力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巩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效,全力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与保障水平。继续深入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扎实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打盗抢、电诈、“黄赌毒”等突出民生违法犯罪活动,全力守护社会安定。  

各位代表!新时代、新征程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定不移落实党建质量过硬行动,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筑牢忠诚之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推动中央、省、市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始终保持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厉行法治之举。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严格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虚心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更好发挥统计监督、审计监督作用。持续加强政务信息公开,让行政权力更加阳光透明。弘扬实干之风。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真正把群众期盼的事变成我们在干的事,把我们在干的事干成群众点赞叫好的事。大力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客家精神,敢啃硬骨头、勇趟深水区、善打攻坚战,精益求精抓好每一项工作,动真碰硬破解每一道难题,以高效率换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永葆清廉之心。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持续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勤廉赣县建设走深走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和一般性支出,真正把有限财力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让“勤”和“廉”成为政府最鲜明的底色。

各位代表!初心如磐担当新使命,扬帆起航开启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永不懈怠的状态干事创业,一往无前的姿态锐意进取,着力描绘“科创高地、千亿园区、魅力新城、客家摇篮”新画卷,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县篇章而不懈奋斗!

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注释

[1]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

[2]“五大”活动思想大解放、产业大招商、项目大推进、环境大提升、工作大比武。

[3]三大战略、八大行动三大战略是指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八大行动是指工业倍增升级、科技创新赋能、深化改革开放、乡村全面振兴、城市能级提升、美丽赣州建设、提高民生品质、党建质量过硬行动。

[4]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5] 四条产业链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锂电新能源及应用材料产业、先进智能制造产业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

[6] 海智计划指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是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中国科协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团结和组织广大海外科技工作者为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7]“机会清单”“产品清单”机会清单是指数字技术应用场景需求,产品清单是指数字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

[8]农村职业经理人指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和集体经济,育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专班,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人才队伍,每个乡镇选聘1-3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优质产业,努力实现强村富民。

[9]1+4”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索在各乡镇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建立一个工作专班、一项主导产业、一家劳务公司、一套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1+4”模式。

[10]政区合一指开发区与所在行政区实行“政区合一”管理体制,推动开发区与行政区职能、机构以及功能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11]一圈五环:投资约40亿元规划为一大圈带五小环的路网形式,其中一大圈为包含赣县区、章贡区、南康区、蓉江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同时串联赣县区11个乡镇的大交通动脉。五个小环在大圈的基础上布置支线,形成五个小环,以更好地形成互联互通路网。

环线的建设可以拉大城市框架,可以联动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补齐赣县区相对落后地区交通短板,可以为赣县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落地提供立足点,可以构筑一个最适合产业发展的二环经济圈,为未来赣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双倒挂指赣县区在全国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中耕地数量和水田规模均为负数。

[13]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普查和三维建模地下综合管线普查是指针对某一区域,一般在城市范围内的地下管线敷设现状进行的全面调查。地下综合管线三维建模是指提供直观立体的地下管网场景展示,包括地下错综分布、埋深、管道断面、附属设施等重要信息,同时还可以进行连通分析、净距分析、爆管分析等专题分析,对于高效管理地下管网数据、为城市规划、地下建设、灾害事故应急等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

[14] 促升级、守底线在区委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促升级指: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升级、坚持推动投资消费升级、坚持推动改革开放升级;守底线指:坚守“三农”工作底线、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坚守民生安全底线。

[15]4312”行动计划4”即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锂电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先进智能制造产业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为打造千亿园区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3”即打造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钨新材料及应用、锂电新能源材料及应用3个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12”即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16]两院五中心“两院”指中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中心”指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稀金谷中科产业育成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赣州科创中心。

[17]赣知贷指企业将已拥有的发明或新型专利(一件或多件)出质,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18]“大托管”指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

[19]管委会+公司建立1+1+N架构1个管委会+1个集团化公司+N专业化子公司实现小管委会+大公司国家级开发区总体管理格局,建立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市场共治的科学模式

[20]双容双承诺通过企业容缺、政府容错、双向承诺,缩短项目审批周期,推动工业项目“先建后验、直接落地”。

[21]三落实一巩固指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2]二环经济圈:包含赣县区、章贡区、南康区、蓉江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串联我区11个乡镇,国土面积1662.15平方公里,占我区国土总面积的55.58%,大部分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适合布局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潜力巨大。我区牢牢抓住国土空间划定“三区三线”历史机遇,在经济圈内共布局7.19万亩建设用地规模,为我区未来15年产业发展用地打下扎实基础,有力保障了稀金新材料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建设。

[23]1+3+8+N指依托区自来水公司1大水厂,新建3处片区万吨自来水厂,改造提升现有8座千吨水厂,同时新改建若干(N)小微供水工程,实现全民覆盖、城乡共享的供水保障模式。

[24]首店经济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25]十大名菜客家九龙盘、花开富贵·阳埠腐竹卷、贡芋焖泥鳅、沙地板鸭、客家鱼丝、客家酿豆腐、江口腌菜扣肉、茅店卜干、生焖鸭、小炒鱼。

[26]十大特色菜全家福、姜丝胡鸭、酸菜炒大肠、盐酒鸡、荷包肉、石芫血鸭、酒席肉皮、米粉肉、客家蛋卷、客家茶油烧甲鱼。

[27]十大名小吃黄元米果、田村酒席面、江口稀饭、薯酒、客家擂茶、云片、鱼巴子、包米果、客家满碗、薯包鱼。

[28]无废城市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29]1+N1”是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是管总体管长远的,发挥统领作用;“N”是指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首的政策文件,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30]碳达峰十大行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业领域碳达峰、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节能减污降碳增效、循环经济降碳、科技创新引领、固碳增汇强基、绿色低碳全民、试点示范建设行动。

[31]两高项目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暂定石化、化工、煤化工、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煤电8个行业年综合能源耗费量5000吨标准煤(等价值)及以上的项目。

[32]5+2就业之家5”即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2”即开发区、大中专院校(技工院校)。

[33]铁三角指挥体系指借鉴“等边三角形”稳定可靠特点,构建以县级领导、行业牵头单位、专家组等“三类人员”组成的工作总指挥体系。由各行业牵头单位负责各自领域信息收集、数据统计、工作情况汇总;由专家组进行分析研判,提出专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并转化为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工作提示;最终在充分尊重专家组意见的基础上,由县级领导作出决策,形成行政指令,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贯彻执行到位。

[34]八项闭环管理运行机制指借鉴赣州福寿沟工作原理,探索实施“集、研、判、令、宣、行、督、兑”“八字”闭环管理运行机制。“集”是建立信息汇集机制;“研”是建立信息研究机制;“判”是建立分析研判机制;“令”是行政指令发布机制。“宣”是建立宣传发动机制;“行”是建立指令执行机制;“督”是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兑”是建立奖惩兑现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