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访问量: 下载文件

区二届人大二次

会议文件1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211日在赣州市赣县区第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区长  刘文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入开展“五大”活动[1],较好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3.3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82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3元,增长1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市第一方阵。我区在全省营商环境综合考评中位列全省第四、全市第一,在全市“项目大会战”流动现场会评比中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营收突破350亿元,实现三年倍增计划一年完成。工业投资增速29.2%,稳居全市第二,江丰电子、中科三环等52个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寒锐钴业实现当年开工当年试产,江钨华茂钨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家。腾远钴业即将上市。产业集群加速发展,首位产业集聚度达72.35%;钴盐材料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成为世界最大的钴产品生产基地。园区平台扩能提质,永磁电机产业园一期项目完成97%,新增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稀金大道、稀金四路等15条园区路网进一步完善,园区环境进一步改善。

科技创新激发动能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一期新建物理楼、化学楼主体封顶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交付使用。“中国稀金谷”专家服务基地获评第七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欧博空调、中科拓又达入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省字号研发创新平台总数达22家,形成了以“两院四中心[2]”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集群。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实施重大科研项目27项,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实施关键技术攻关21项,8项成果正在转化落地。诚正稀土等2家企业入选省级“揭榜挂帅[3]”项目。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2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家,获批省级“瞪羚”企业5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3%,位全市前列。引进国家级人才9人,培育入选省“双千计划[4]13人、市“苏区之光[5]7人。

改革开放活力迸发。“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完成186个审批服务事项划转,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进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改革,平均时限压缩21个工作日;推进“赣服通”赣县分厅迭代升级,861个事项实现掌上办;完成“不见面开标”系统建设;在全市率先推出“营商在线”惠企政策兑付平台,52项惠企政策网上直达企业,线上兑付2262万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农村“三改合一[6]”、农村宅基地试点等改革稳步推进。与深圳高新区续签深化合作协议,同大湾区在平台共建、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融湾”步伐不断加快。全年新引进项目44个,总投资额526.4亿元,引进江钨产业园、生一伦电投等“5020”项目10个,获评全省开放型经济外贸进出口先进单位、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城市品质明显提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胜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开展城市更新,完成21个片区41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近5000户、2万余人,实施了全省最大、标准最高、受益群众最多的井前家园集中连片老旧小区改造,在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视频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完成棚户区改造499户,建成安置房1916套。完善配套服务,梅林大街西延连接水东组团道路竣工通车,建成公共停车场6处,新建停车位810个,新增充电桩1200根;新购置新能源公交车36辆,新增100路、22路等公交线路;新建游园公园2处,新增绿地面积25万平方米。推进精细化治理,“网格化管理”、“社区夜话”举措在全市推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位列全市第三。服务业态不断丰富,引进海外仓等一批项目,南方金属贸易集散中心等8个项目竣工,白鹭客家印象、沙地会仙谷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湖江蜜月岛成为新一批网红打卡地。星洲润达商业综合体完成主体建设,万佳酒店试营业。深挖消费潜能,电商销售额接近百亿,全年共接待游客 511.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96亿元。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完善产业帮扶和驻村帮扶,精准选派172个驻村工作队、104个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启动8.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位居全市前列;种植粮食53.91万亩,产量达3.6亿斤。种植蔬菜11.2万亩、新增脐橙3000亩、提升改造油茶林2.5万亩、年出栏生猪48.12万头。建成全市最大湖羊养殖基地,年出栏湖羊1万头以上全国首个湖羊产业“科技小院”落户三溪。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完成188新农村建设点整治建设。全域启动“客家风”改造,江口河埠、五云大岭2个赣南建筑风貌管控试点初步成型,创建了五云和石芫2个全域美丽宜居示范乡镇、韩坊樟坑等24个美丽村庄、4000个美丽庭院。湖江洲坪、南塘黄屋、茅店东田等有产业、有特色的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高标准规划“一圈五环[7]”战略布局,实施“决战三年、畅通赣县”道路提升行动,启动G323江口至梅林大桥段、G105五云至石岩前段、X805义源至大田等项目建设,完成公路新改建96.8公里、修复提升64.9公里,改造危桥4座。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建成投运,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3.2万千瓦,建成梅林南、湖沙线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新建农村电网154.6公里,改造低压线路325.9公里。实施农村饮水“百日攻坚行动”项目12个,改造提升小型供水工程45处,受益人口2.75万人完成南塘、吉埠圩镇、城区储潭段、茅店段防洪工程建设,5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实施5G网络覆盖提升工程,建成5G基站258个。完成稀金大数据中心一期建设。

民生福祉日益改善。民生支出42.8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89%。新增城镇就业422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667人。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298个,7个站点被评为省级养老服务示范站点。全面落实“双减[8]”政策,实施城关三小、茅店中心学校等校建项目28个,新增学位2500余个。工人文化宫、档案馆建成投运,游泳馆开业运营,人民医院综合楼、疾控中心等项目加速推进。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有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综合考核列全市第四;全民反诈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全省公众安全感综合排名位列县级层面第19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空气质量全省排名前进21位。

    这一年,我们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事项全部办结,群众满意率达98.85%。“五型”政府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9]”;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35件,办复率、满意和基本满意度均为100%。江口获评全省第二批“五型”政府建设示范乡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廉政风险防范,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和“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政府系统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日趋浓厚。

各位代表!奋斗成就梦想,实干铸就辉煌。过去一年,我们取得的每点进步、每个成绩、每份荣誉,都是干出来、拼出来、闯出来的!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的结果,都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都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都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为赣县发展付出心血的拼搏者、奋斗者、守护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创新力、竞争力还需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率不高,城市能级和承载力相对不足,优质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和挑战,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工作,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待!

二、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更是赣县厚积薄发、跨越赶超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既要看到面临的复杂环境、严峻形势,更要看到赣县仍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随着“三大战略”纵深推进,赣深高铁正式通车,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我区作为中心城区重要增长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形成了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为代表的“两院四中心”核心科技创新平台集群,我区成为全市科技创新赋能的主战场加之项目推进成效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们的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发展潜力日益凸显。我们要正确认识赣县所处的新历史方位,奋力担当新历史使命,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找准位置、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努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新成就。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按照省、市、区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以“五大”活动为抓手,深入组织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着力打造科创高地、千亿园区[10]魅力新城、客家摇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左右,出口总额量稳质升,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工业倍增升级,加速冲刺千亿园区

    聚焦“中国稀金谷”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力争工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为实现千亿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企业培育。分类分级实施重点帮扶,开展入企走访连心活动,完善领导挂点帮扶机制,出台企业营收达标奖激励措施,助推腾远钴业等在产企业扩大产能,寒锐钴业等新投产企业达产达标,加快中科三环、江丰电子、生一伦电投等项目建设,实现年内竣工投产力争新培育营收100亿元企业1家,50亿元1家,超20亿元12家,5亿元11充分发挥稀金谷股权投资基金和战兴基金作用,鼓励粤磁科技、友力科技等后备企业上市,重点支持全标生物、珐玛珈等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年内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家,力争实现专业化小巨人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

壮大产业集群围绕稀土新材料等四条产业链,深入实施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推进高端补链、终端延链,着力形成龙头领航、上中下游配套的协同发展格局。用好创新平台集聚优势,资源要素倾斜支持,争取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聚焦永磁电机产业,力争每年落地2-3家全国前列的永磁电机生产企业充分发挥海龙钨钼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全力培育腾远钴业百亿级领航企业确保稀土永磁材料、钴镍新材料产能稳居全国前列紧盯营收超500亿元目标,细化分解任务,确保稀土新材料产业营收达225亿元,钨精深加工产业营收达80亿元,钴镍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营收达115亿元,先进智能制造产业营收达80亿元实现首位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80%以上。

打造一流园区。推进园区调区扩区,深入实施满园扩园行动,力争2000-3000亩工业用地空间重点完善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周边配套,加速推进稀金科创城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高标准推动永磁电机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茅店产城融合示范区,持续提升园区“九通一平”水平,打造集展示、金融、交易、办公、运营管理和政务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重点整治红金二期三期低产低效用地,加快园区腾笼换鸟,为高质量发展腾挪500-1000亩建设用地空间实现园区两型三化[11]管理提标提档、节地增效。开展节能、节水、节气改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园区承载力力争赣州高新区排位进入全省前十五、全国百强。

(二)推进科技创新赋能,打造区域科创高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发展的最大增量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全力支持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加快一期及相关配套项目进度,保障二期项目顺利实施。积极创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筹建双一流高校稀土学院。推进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科研平台建设,完善平台服务职能加快中国稀金谷大数据展示中心和中国稀土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整体搬迁至赣州高新区。鼓励社会创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推动寒锐钴业研发中心建设,支持腾远钴业申报组建省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培育省级创新平台载体5个。培育建强科技企业群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5%以上。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设立企业创新基金,鼓励规上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3%。强化科技金融支持用好科贷通赣知贷等科技金融产品聚焦主导产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研发,力争实施3揭榜挂帅重大研发攻关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等2个院士团队项目落地,推动钐铁氮产业化等4个项目转化;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合作,建立科创飞地[12],吸引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孵化,力争全年转化科技成果20项以上。积极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深入实施区人才政策15条,用好“82000[13]政策支持领军人才领办、创办企业,探索双聘制[14]”“周末制”“第三方引才等柔性引才模式,建强大湾区招才引智工作站吸引人才来赣回赣。高标准推进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人才小区、金科集美配套人才装修等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人才服务,打造高品质人才集聚功能区。积极申报双千人才”“苏区之光等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力争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0以上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争当老区融湾先锋

推进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力争一网通办率达60%以上。深化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改革,推进施工图审查、豁免审批、容缺承诺制等改革举措。平稳承接市县同权改革102个下沉事项,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扎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增强区属国企竞争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保改革、零基预算改革。高标准推进普惠金融改革,加大普惠金融对中小微企业、个人创业、消费金融的支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强化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精准把握四大产业招商定位,用好“赣县荣誉市民”政策,靶向开展链式招商、驻点招商科技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抢抓赣深高铁开通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深化与深圳高新区新一轮战略合作,持续开展粤企入赣三请三回三企入赣[15]等系列活动,深入探索高新区与大湾区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积极承接湾区优质企业和产业转移。紧盯国内、国际500强和行业头部企业,重点推进中车永济等一批在谈首位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力争引进百亿元项目1个,“5020”项目5个。引进东莞威保等一批优质外资企业,加快推进超越电子等重点外贸企业扩规增资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稳住外贸基本盘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紧扣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目标,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打响干就赣好品牌。完善赣州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全面梳理承接267市放权赋能事项,为企业提供从开办、基建、投产、销售、政策兑现等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完善营商在线平台功能,全面接入市亲清赣商惠企政策兑现平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大助企纾困力度,落实好更大规模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常态化实施政企圆桌会议、政企双向挂职等制度。

(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富裕美丽乡村

突出“三个持续[16]”,统筹推进“五个振兴[17]”,努力打造具有赣县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严格执行五年过渡期政策,确保政策支持不滑坡、不断档。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底线,强化对“三类人员[18]”的动态监测,加大帮扶救助力度,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紧盯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两大关键,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坚持和完善驻村帮扶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持续做优现代农业。推进粮油提质。积极推进“田长制[19]”,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新建4.5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54万亩,产量3.6亿斤。新增油菜2万亩、油茶3万亩、发展航空大豆1000亩,打造中国南方油茶种质库。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力度,提升农产品精加工能力,拓展农产品价值。继续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狠抓特色产业增效。新建以基本菜农为经营主体的大棚蔬菜基地2000亩,建设脐橙精品示范果园10个以上。提升湖羊产业规模,加快韩坊湖羊基地建设,力争全区湖羊出栏5万头。推进吉埠贡芋、阳埠腐竹、长洛蜂蜜、沙地板鸭、田村黄元米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化、规模化升级,打造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链。持续推进富硒农产品开发和品牌培育,建成4个富硒产业示范基地,新增认证富硒产品4个以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示范点60个,创建县级以上休闲农业品牌20个。

持续建设美丽乡村。以建设中心城区后花园为目标,重点打造南坑—东田线、湖塘—黄屋线、横溪—梅街线3条连线成片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星级旅游村3个。结合通道沿线森林“四化[20]”建设,打造19个乡村森林公园。以赣县客家风貌塑造为引领,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成150个新农村点建设,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全面推进规范农民建房改革试点,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体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等重点任务。出台乡镇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充分用好土地、林地、宅基地资源,盘活农村闲置和低质低效资产,实现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五)推进城市能级提升,建设魅力客家摇篮

加快五区一体化步伐,用好客家摇篮品牌丰富客家文化内涵,提升赣县形象,展现中心城区重要增长极新面貌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抓好决战三年、畅通赣县道路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推进G323江口至梅林大桥G105五云至石岩前等项目建设,启动S554大埠至王母渡、S452田村至麂滩等4条国省道建设;推动湖江大桥尽快开工,解决赣县北部互联互通瓶颈问题,结束赣江赣县段没有一座大桥的历史。推进赣南大道快速路三标、汶潭大道和汶潭大桥、螺溪洲大桥、稀金科创城配套路网建设,加快与中心城区的互联互通。实施农村公路提升工程90公里,进一步提高农村主干公路等级,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21]”示范县(市、区)。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赣县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山塘综合整治,推进五河治理防洪工程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加快野猪坑水库水源项目建设,实现农村用水更加安全稳定。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沙地35千伏主变扩建工程新建10千伏农村电网59公里改造低压线路562公里。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科学合理划定“三区三线[22]”,深入实施北拓、东延、南优、西联战略,推进梅林、储潭、茅店三大城市组团规划,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实施8个片区、38个老旧小区改造,继续推动既有住宅电梯加装,打造具有赣县特色的老旧小区改造新品牌;完成棚户区改造542户,有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快土地出让,挖存量、扩增量,形成40亿元价值的经营性土地用于出让。推进贡江北大道、红金工业园雨污管网建设,启动东部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及中央商务区建设,谋划标志性商贸综合体,新建社会停车场4个,新增停车位1000全力推动治理创新,加快优化城市社区设置和布局,增设社区12个,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整治九乱一毁[23]等环境顽疾,巩固扩大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完善赣州高新区城市管理,提升园区环境品质。开展智慧城市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向智能化迈进。

做强做旺现代服务业。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挖掘客家文化内涵,打造客家文化超级IP。实施客家文化城及周边提升改造,丰富旅游业态,建成客家文化旅游网红打卡地加快推进白鹭客家印象、湖江夏浒景区、韩坊宝莲山、五云祥云湖、沙地会仙谷、三溪寨九坳等项目建设,鼓励支持大田月洲坝民宿群等精品民宿建设,建成赣州中心城区休闲旅游首选地。力争创建省4A乡村旅游点1家以上五星级酒店1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打响千年赣县客家摇篮旅游品牌。实施新一轮商贸消费升级三年行动,推动星润达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推动赣州智创物流公路港、赣州港五云码头一期工程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和参与设立各类投资基金,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做大电商产业,推进电商运营中心平台建设,打造电商产业园。

   (六)推进美丽赣县建设,构建绿色发展格局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打造美丽绿色赣县。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大对自然生态空间管控力度,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创新生态修复管理模式,推进564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高效实施茅店平台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积极融入赣州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推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6平方公里。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建成生物防火林带80公里、国有林场管护站1个,改造低质低效林5.2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76.16%以上。

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抓好污染防治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五气”同治,确保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到96%以上。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推进城区饮用水源流域环境保护提升项目建设,实现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98.6%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推进园区12个污染地块调查治理工作,实现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95%以上。认真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反馈问题整改。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启动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全面清查两高[24]项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提标治理、重点企业排污监测,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技改,积极培育绿色环保引领企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力争创建2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执行垃圾分类,让绿色发展融入行为规范和生活日常。

(七)推进民生事业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做到念民所忧、行民所盼,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兜牢兜实民生底线。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补贴性培训4000人次以上。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金滩、高新、城北等7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完成阳埠、吉埠5个敬老院提升改造。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新建保障性住房1000套、公共租赁住房416套。开展根治欠薪工作,重点打击恶意欠薪行为。推进“呵护成长爱在身边”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扎实做好城镇解困脱困工作,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实施赣县二中、梅林中心学校、王母渡潭埠幼儿园24个校建项目,新改建校舍面积14.9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160个。持续提升课后延时服务水平和课堂效率,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完善体育设施配套,扎实开展中小学生游泳教育试点。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人民医院综合楼、第六人民医院等一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新增床位950。加强生育服务、慢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演出、送电影、送戏等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弘扬客家精神,传播赣县文化,讲好赣县故事。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积极推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加强重点人员管控,加快疫苗接种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打赢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攻坚战,坚决杜绝较大事故发生,守住发展底线。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和商户企业的钱袋子畅通信访渠道,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健全社会矛盾多元化化解机制加强重大风险防范,加快政府债务化解,稳妥做好房地产领域涉稳风险防范化解,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支持残联、红十字会、工会、慈善、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侨联、科协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做好国防、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拥军优属、民族宗教、老干部、气象、档案、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重任,我们将不断保持赶考无我的精神状态,把担当实干作为政府最鲜明的特征和代名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的赶考路上创造新业绩、谱写新篇章。

坚定忠诚讲政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折不扣推动中央、省和区委决策部署一贯到底、落地见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扎实举措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践行宗旨为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聚焦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财力优先向民生集中、政策优先向民生倾斜、服务优先向民生覆盖,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用政府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实干高效有作为大力倡导“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让混日子的没有市场。以“五大”活动为抓手,纵深推进“八大行动”,坚持一切工作项目化、清单化理念,推行挂图作战、跟踪考核等工作机制,以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着力攻坚突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依法行政树形象始终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扎实做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全面开展“八五”普法,让依法办事融入精神血脉、成为行动自觉。深化政务公开,自觉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清正廉洁作表率。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坚定不移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风化俗,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审计监督结果运用,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立体监督。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带头过紧日子树牢为民务实的清廉形象

各位代表,今日赣县,机遇交汇、风帆正劲,唯有凝聚信念才能行稳致远,唯有努力奋斗方能开辟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善于作为、敢于争先,奋力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为打造科创高地、千亿园区、魅力新城、客家摇篮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五大活动:思想大解放、全民大招商、项目大推进、环境大提升、工作大比武。

[2]两院四中心: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稀金谷中科产业育成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揭榜挂帅:也称为科技悬赏制,是一种以科研成果来兑现的科研经费投入体制,由政府组织面向全社会开放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非周期性科研资助安排。

[4]双千计划:是指江西省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主要内容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面向海内外重点引进1000名左右“高精尖缺”优秀高层次人才和100个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面向江西省内重点培养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5]“苏区之光”人才计划:赣州市2020年启动的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目标是用5年时间,面向市外重点支持引进100名左右高端人才或创新创业团队,面向市内重点培养2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发展的精英人才或团队,示范带动各地、各单位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为赣州市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6]三改合一:即积极统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改革与管理、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三项改革,以乡镇或村为单位,整合农业农村改革要素在一个项目平台中实施。

[7]一圈五环:一圈:由沙地至湖江、湖江大桥、湖江至石芫、石芫至吉埠、吉埠至江口、江口至梅林大桥、义源至大田、大田至大埠、大埠至王母渡、王母渡至阳埠、阳埠至信丰、章贡区境内105国道、五云至沙地、沙地至沙圩桥等主干公路组成的循环交通圈。五环:由沙地至沙圩桥、南康区境内的S226S221公路构成的小循环圈;由沙地至湖江、湖江大桥、沙地至五云,加上章贡区水西镇的虔东大道构成的小循环圈;由湖江至田村、田村至南塘、南塘至江口、湖江至江口公路构成的小循环圈;由大田至长洛、长洛至大埠、大田至大埠公路构成的小循环圈;由王母渡至阳埠、阳埠至信丰、王母渡至信丰公路构成的小循环圈。

[8]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9]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10]千亿园区:赣州高新区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一千亿元。

[11]两型三化: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

[12]科创飞地:指为在行政区域外设立的科技创新平台。

[13]82000在我区新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的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并被认定为产业领军人才(A+类)的,该企业最高可享受“82000万”的扶持政策:①项目无偿资助,根据评估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含上级补助);②流动资金贷款,享受“财园信贷通”等最高2000万元贷款;③贷款全额贴息,给予最高2000万元贷款的贴息补助;④厂房租金及设备补贴,累计最高2000万元;⑤科技创新奖励,企业投产5年内所缴税款,按区财政留成部分的80%奖励给企业,累计最高2000万元;⑥上市奖励,对在境内主板成功新上市的,给予2000万元奖励(含上级补助);⑦做大做强奖励,首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的,奖励2000万元;⑧股权投资基金扶持,享受最高2000万元股权投资。

[14]双聘制:指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聘用。

[15]三企入赣:民企、国企、外企回赣投资。

[16]三个持续: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做优现代农业、持续建设美丽乡村

[17]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18]三类人员: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

[19]田长制:县、乡、村三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模式

[20]四化: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

[21]四好农村路:指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22]三区三线: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23]九乱一毁: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吊乱挂、乱贴乱画、垃圾乱倒、杂物乱堆、车辆乱停、线缆乱拉、污水乱排、毁绿种菜

[24]两高:高耗能、高排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