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换届政府工作报告

访问量: 下载文件

区二届人大一次

会议文件(1


政府工作报告

——2021923日在赣州市赣县区第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赣县区人民政府代区长刘文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区一届人民政府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与全区人民一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一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实力倍增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跨过2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3%;财政收入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前四;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8.3%,位居全市前列;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1.5亿元,实现主攻工业三年翻番;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五年翻番;提前四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多次获评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市、区)。赣州高新区批复至今在全国排名前进29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百强,获评2020年度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园区,四年获评全省开放型经济先进县和全市主攻工业先进县。

这是活力迸发的五年。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成功落户,填补了江西省无国家级大院大所的空白,在赣县、赣州乃至江西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引进“5020”项目[1]10个,总投资额达443.6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26家。首位产业集聚度达64%,成为全国重要的稀土永磁材料、钴镍金属材料生产基地。获批“国字号”创新平台12个,设立院士工作站3个,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70%以上,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夜间经济等新业态规模不断壮大,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这是面貌蝶变的五年。2016年成功撤县设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城市框架进一步展开,建成区面积达23.08平方公里。交通路网更加完善,洋塘东大道、储君大道、梅储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投用,城区断头路全部打通,主次干道全部实现“白改黑”。湿地公园、健身公园等公园绿地成为市民休闲运动新去处,贡江亲水绿道工程全线完工完成4771户棚改、13851户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了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品质最高的燕南小区集中连片老旧小区改造,创造了“赣县模板”。城区98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全面完成,城南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城北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高标准新建22个乡镇农贸市场,率先在全省完成污水处理、农贸市场、环卫保洁城乡公共服务“三个一体化”

这是乡村巨变的五年6158名干部奋战一线,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日以继夜、呕心沥血、任劳任怨,7.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成功实现脱贫摘帽。粮食生产连年稳产增收,蔬菜、油茶、脐橙、甜叶菊等主导产业扩面提质,生猪复产增养成效明显,湖羊特色产业强势崛起,阳埠腐竹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先后获评全国数字农业先进县、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县和农业农村综合工作先进县,赣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评全国优秀园区。推进1735个村点整治建设,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三年行动任务。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2个,江口、南塘、三溪等8个乡镇获评省、市生态乡镇。

这是幸福满怀的五年。累计民生支出204.5亿元,年均增长20.7%。城乡累计新增就业7.67万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参保实现全覆盖。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点268个,覆盖率达89.3%;新(改、扩)建敬老院4座。低保、五保等困难群体实现应保尽保。新(改、扩)建学校208所,新增学位4.25万个,提前两年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建成赣县中学西校区,结束了赣县10年未新建高中的历史。建成中医院,完成8个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新建67所公有产权卫生计生服务室。建成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正式投入使用,新建12个社会足球场。赣县北站投运,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新(改)建县、乡村道路2600多公里。圆满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率先在全省开展“全民反诈”工作,“平安赣县”建设成果显著。抓实环保问题整改,解决了一批突出环保问题,全面完成红金工业园一期整体搬迁拆除。疫情防控守住了不反弹的底线,经受住了巨大考验。

这是效能提升的五年。五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推进“一门”“一窗”“一网”“一链”“只跑一次”改革,智能政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升级改造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场所,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达72.3%,承诺办结期限缩短至平均3.8个工作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2]和“互联网监管”。建成“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平台,推进企业开办和不动产登记一窗办理。荣获全省第四届营商环境优化县。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建议和提案办复率、满意和基本满意度均为100%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应急管理、审计、对台事务、外事侨务、机关事务、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妇女儿童、慈善助残、气象水文、邮政供销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绩,为赣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生动实践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科学谋划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和所有关心支持赣县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在对标全区人民的期盼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赣县正处于大有可为但又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城乡发展不均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殷切期盼。

二、今后五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区政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3],贯彻市委“三大战略”[4]决策部署和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着力在科技创新、工业倍增升级、新型城镇化上走前列,在乡村振兴、现代服务业提质、基础设施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上求突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建设活力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新赣县。

今后五年我们的预期目标是: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亿元新台阶,年均增长7.8%;财政收支保持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7%左右,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7%9%左右;三产比例达到8:41:51;节能减排降碳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做好未来五年工作,要紧紧围绕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思想大解放、全民大招商、项目大推进、环境大提升、工作大比武”活动,奋力实现赣县经济社会一年一提升,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

扎实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等活动,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理念,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融入湾区的工作、管理、决策和考核评价机制,让全区干部思想更解放、理念更创新、落实更有力。

扎实开展“全民大招商”活动。实施招商工作“强基”行动、项目“提质”行动、信息“开源”行动、落地开工“提效”行动,掀起全民招商大热潮,在招商引资总量、质量、效果上求突破。

扎实开展“项目大推进”活动。树牢“项目为王”的理念,围绕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完工项目抓投运目标,完善机制,压实责任,高效率推进项目,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

扎实开展“环境大提升”活动。按照“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到”的要求,深入开展工程报建验收提速、中介服务机构整治、企业用工保障“三大攻坚战行动”,企业登记、水电气报装、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政策兑现、监管执法、城乡环境“七大提升行动”,打响“赣就干好”的营商环境品牌。

扎实开展“工作大比武”活动。坚持以实绩论英雄、以实干促发展,激励全区上下高效落实,引导全体干部人心思进、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全面掀起工作大竞赛、大比武热潮。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更加注重提质增效,着力推动工业倍增升级

以“中国稀金谷”建设为引领,对标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要求,加快产业链向高端迈进、集聚发展,奋力跨入千亿级国家高新区行列。

坚持招商丰“谷”。浓厚招商氛围,以全民大招商推动全区大开放。瞄准重点区域,通过专业招商、科技招商、资本招商等多元化方式开展招商活动。突出招大引强,围绕首位产业,依托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金谷”等“金字招牌”,引进一批龙头带动型、科技创新型、产业配套型、财税贡献型、补平短板型项目,全力推进东方醒狮稀土锂电池、中石化稀土催化剂等首位产业项目落地,促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对标大湾区营商服务环境,推动“老区思维”向“湾区思维”转变,变“避责思维”为“负责思维”,完善项目落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全力打造“办事不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暖心爽心”的营商品牌。力争五年累计引进50亿元项目10个,20亿元项目10个,10亿元项目30个以上。

坚持产业兴“谷”。着力打造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钨精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钴镍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等4个超百亿主导产业。加速推动稀土、钨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中科三环、中亿磁材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加快推进寒锐新能源、吉锐科技等重大项目投产见效,打造成为国内最大钴镍为主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加快瀚川机电、汉驱智能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建成省级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加快永磁电机产业园建设,推进生一伦电投、拓野智能等项目建设,创建世界级永磁电机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实施红金二期、三期改造升级行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能提质。

坚持龙头强“谷”。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完善“一企一策”服务,支持腾远钴业、寒锐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力求实现营收超百亿企业零的突破,超50亿元企业3家以上。实施“专精特新”[5]“瞪羚”[6]“独角兽”[7]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中科拓又达、艾德智能、全标生物等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打造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大力实施“映山红”行动,鼓励支持粤磁科技、友力科技等后备企业股改上市。推进江钨产业园、江丰电子等重大项目落地建成,形成龙头企业新增长极。

坚持平台壮“谷”。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推动省级有色金属产业园尽早获批,加快梅林、茅店、储潭片区建设,争取新增更多工业用地。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模式,推进稀金科创城和永磁电机产业园两个产城融合区建设。加快螺溪洲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稀金中小学、第五中学、第五和第六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优化公交路线,完善园区水电气热、通信网络、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公园、酒店、美食街、商业综合体、银行等生活配套,打造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宜居宜业示范园区。

(二)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发展活力

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坚持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强区战略,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打造国内知名的区域科创中心。

聚焦科技创新驱动。举全区之力支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积极协助组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中国科技大学赣州稀土学院,争取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整体搬迁落地,推进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设,建成“11平台两中心”[8]。推动中科育成先进制造产业园投入运营,加快构建“两院四中心”[9]科创平台格局,打造赣州稀金科创城。健全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深入实施“赣才回归”工程、“苏区之光”人才计划[10],大力引进稀金首位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11]机制,集中资源突破产业技术瓶颈,促进首位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协同创新、企业孵化、产业配套、生态宜居等功能完备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中科融合创新产业园建设,推动一批新技术、新材料项目率先实现产业化。支持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增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活力,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体系。鼓励园区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衔接企业及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12]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入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与深圳高新区合作,打造赣粤科技合作试验区,鼓励企业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增强核心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步伐。完善全区统一的政务服务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区块链”[13]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推动更多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推动电子印章应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推进赣州高新区“首位产业全链审批”改革,高标准打造园区政务服务大厅,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建立高效的惠企政策兑现机制,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办理。深化户籍制度及相关配套、乡镇体制机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产权制度、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城投、旅投、高新投等国有投融资平台。推进普惠金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政策。

(三)更加注重内涵塑造,着力提升城乡品质

围绕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目标,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彰显客家风情风貌,打造美丽幸福“生态客家城”。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划定“三区三线”[14],为“中国稀金谷”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留足空间。实施“北拓、东延、南优、西联”战略,推进梅林、储潭、茅店“三大组团”建设,加快城北教育城、城东生态城、义源康养城三城规划建设。支持赣南大道快速路、螺溪洲大桥建设,配合金龙快速路、虔东大道提升改造,实现与中心城区快联快通。优化发展布局,以示范镇建设、乡镇建设三年行动为抓手,构建“一核三轴”[15]城乡发展格局,加快乡镇建设步伐。

塑造客家特色风貌。坚持规划引领,编制赣县区总体城市设计城南城北片区城市设计,打造富有客家风情的街道、水系、建筑,塑造浓郁的客家文化城市特色。加强城乡建筑风貌管控,严格建筑立面、高度、色彩等规划审批,提升“三沿六区”建筑风貌和节点景观。加强客家文化传承,突出“白鹭古村”“山水夏浒”等古建筑保护,深挖客家文化底蕴,让客家记忆、客家传承、客家精神成为赣县城乡的主基调、主脉络、主导向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实施88个老旧小区及2163户棚户区改造,新增停车位3260个,新建27处公园绿地及53座公厕。高水平建设东部新城,完善功能配套,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实施梅林湿地公园、马口生态公园提升改造。高标准精细管理城市。优化城区社区设置和布局,将现有6个社区调整为18个社区,实现服务居民精细化、精准化。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常态长效健全赣州高新区城市管理机制,实现主城区和赣州高新区城市管理“一体化”,实现“政区合一”[16]。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成智慧停车管理系统,推动社会治理向“智能化”迈进。

(四)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以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全面畅通交通网络。实施“决战三年、畅通赣县”道路提升行动,新改扩建公路476公里,加快构建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一圈五环”[17]交通主干网络,促进对外“大联通”、对内“大畅通”,实现各乡镇之间快捷互联互通。加快实施323国道(江口-大田-梅林大桥段)等规划建设,启动新规划的552吉埠-湖江-沙地809(长洛-大埠-王母渡-信丰)等道路建设。推进805义源-大田801新星大桥-三溪)等县道升级改造,实现所有乡镇三级公路、行政村双车道公路全覆盖;完成湖江大桥、攸镇大桥等渡改桥项目,结束赣县渡口历史。大力发展交通经济,推动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发展,新建城乡客运枢纽站,逐步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加速实现公交客运新能源车替换。

全面推进水利建设。狠抓水利发展五年行动,提标建设境内“四江”[18]流域岸线防洪工程,扎实推进境内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护,强化水资源和河道采砂管理,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补齐城乡供水设施短板,新改扩建城区供水管网150公里,提升城区供水质量;全面推进镇村自来水厂扩建升级,逐步实现区域性集中供水,彻底改变农村供水厂小点多、管网老化、水质不稳、水量不够的状况,让全区城乡居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舒心水”

全面强化能源保障。加快华能瑞金电厂二期投运。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绿色低碳发展能源,推动茅店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启动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增强电力调峰能力。高标准建强电网,推进110千伏电网链式及环网结构建设,完成储潭、吉埠、长洛、韩坊4110千伏输变电站新扩建工程阳埠、沙地235千伏变电站新扩建工程,建设10千伏主干线路348公里。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所有小区通天然气。

(五)更加注重有效衔接,着力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全局,统筹推进“五大振兴”[19],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20]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防止规模性返贫。拓展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体系建设,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和后续管护,完善帮扶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高脱贫人口收入水平。

做特做优现代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4万亩。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生猪复产增养。发展蔬菜、脐橙、油茶、油菜、烟叶等主导产业。实施甜叶菊“南繁北扩”工程,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大力发展湖羊产业,建成全省湖羊养殖示范区;培育打造阳埠腐竹、长洛蜂蜜、沙地板鸭、田村黄元米果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链。培育发展富硒农产品,打造富硒农业品牌10个以上,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20个以上。培育壮大谱赛科、绿林湾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全产业链经营,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赣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成1个以上全国农业产业强镇,1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建设美丽活力乡村鼓励乡镇因地制宜开展工业招商、农业招商、文旅招商,创新区乡两级税收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乡镇财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业态,建成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村庄50个以上,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实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两个“五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公共照明、村庄提升等民生工程,建设“五美”乡村[21]深入开展乡村治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进绿色殡葬改革深化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六)更加注重业态多元,着力做优做精现代服务业

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扩容增效,构建业态丰富、特色鲜明、质效双升的“活力新赣县”。

深挖文旅融合潜能。科学编制旅游规划,加强与国土空间、道路交通、城乡建设等规划衔接。按照“一核四带”[22]旅游发展布局,实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全面引爆赣县文化旅游市场,力争到2025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突破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6亿元。高标准打造客家文化城、宝莲山风景区、山水印象湖江、白鹭客家印象等客家特色旅游度假景区,加快形成“一城一山一水一古村”精品旅游产品体系。加快江口红色旅游景区项目建设。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畅通景区循环公路,提升客家文化街,创新客家特色菜,推出客家文创产品,丰富客家传统演艺节目,提升五星级度假酒店及精品民宿。强化宣传,办好节庆活动,唱响“千年赣县·客家摇篮”旅游品牌,打造客家文旅IP,全力推进赣县成为中心城区旅游休闲首选之地。

做大商贸物流体量。发挥高铁赣州北站、赣县北站势,依托赣州东站铁路口岸作业区,扩大与厦门港等沿海港口的铁海联运,提升大宗商品货物流通能力。加快赣州港五云多式联运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畅通高效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培育现代商贸综合体和专业市场, 建设星州润达商业综合体、城北商贸综合体,规划提升红金汽车商贸专业市场。发展夜间经济特色市场,通过“文化夜市”模式逐步带动消费,力争将梅林古镇、樱花公园打造成为省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

培育新兴现代服务业。做活金融类服务业,鼓励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积极加强与各类基金的合作,增强金融服务县域经济能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工业设计、科技成果交易、技术咨询、检验检测、专利服务等生产科技型服务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培育康养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智慧养老项目,推进沙地会仙谷、五云祥云湖等康养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医、康、养、护四位一体的示范性养老中心。

(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生态美丽家园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扛紧扛牢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以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引领“美丽赣县”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进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协同管理,推动电力、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率先制定达峰目标,确保按期实现碳排放达峰。推进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工作,促进产业绿色化、清洁能源化,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严控“两高”[23]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持续增强碳汇能力,加强森林、农田、湿地碳汇支持政策体系和标准建设,提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碳汇、农业土壤碳汇、湿地碳汇储量。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五气”同治,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确保2025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5%以上。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推动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提升赣江干流赣县段Ⅱ类水质,力争2025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体比例92.3%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Ⅲ类水体比例100%。坚持源头预防和过程管控,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全面完成红金工业园一期10个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作,推进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确保2025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95%以上。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大对自然生态空间管控力度,严格执行“三线一单”[24]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加强矿山生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江河源头保护修复整治,积极打造以南方地区崩岗治理、多层次流域生态补偿为特色的生命共同体示范先行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生物资源保存繁育体系,推进赣江干流禁捕退捕工作,严厉打击电鱼毒鱼、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行为。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完善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和重点区域森林“四化”[25]建设,确保202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

(八)更加注重增进群众福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以更加科学务实的态度回应群众所期所盼

多层次健全社会保障。加大援企稳岗、技能提升力度,扎实推进脱贫人口、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促进工资合理增长,稳步增加居民收入,逐步迈向共同富裕。强化社保扩面征缴,继续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新建老年公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提升改造13个乡镇敬老院,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加快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政策。优化人口生育服务,出台“三孩”生育配套政策,力争实现每个乡镇建有公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1家以上

全方位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建设教育强区。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4所,确保2022年如期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认定;统筹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1所,基本化解“大校额”“大班额”,推动“双减”[26]工作取得实效;全面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新(改)建普通高中2所,稳步推进新高考改革;引入社会资本举办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公办中职学校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完成非遗文化展示中心、工人文化馆、档案馆等项目建设;引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运动,推进红金体育中心、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等项目建设。完成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妇保院和疾控中心迁建等项目,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1所。

高水平推进社会治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抓好疫苗接种工作。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消防等工作,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基层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坚决防范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施“八五”普法,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深入推进“雪亮工程”、“智安小区”建设,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实现全覆盖

更加关注残联、红十字会、工会、慈善、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侨联、科协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做好国防、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拥军优属、民族宗教、老干部、气象、档案、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起点重任在肩,新形势催人奋进,新机遇大有可为。我们将坚守为民初心,牢记使命任务,讲政治勇担当,抓落实促发展,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始终坚持忠诚如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

始终坚持实干担当。在全区上下营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健全“明责、履责、督责、追责”闭环落实机制,坚持求真务实、干字当头,倡导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强力推动政府工作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始终坚持为民初心。站稳人民立场,将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政府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围绕群众关心关切,做好网络问政的办理,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执行政府议事规则、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支持监察监督和司法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社会和舆论监督,持续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始终坚持正气清风。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强化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坚持节用为民。持续深化正风反腐工作,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让政府系统清风长在。

各位代表!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发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实干精神、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争先精神,努力向着活力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新赣县阔步前



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5020项目:国家级开发区每年至少引进一个投资超50亿元的产业项目、省级开发区每年至少引进一个投资超20亿元的产业项目。

[2]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3]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

[4] 三大战略: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5]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

[6] 瞪羚企业:对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通称。

[7]独角兽企业: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高成长企业。

[8]11平台两中心:稀土磁性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平台、稀土储氢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平台、稀土光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平台、稀土催化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平台、稀土合金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平台、无机非稀土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平台、稀土资源开发和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创新平台、稀土功能材料智能制造及信息化技术创新平台、稀土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信息技术服务平台11个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

[9] 两院四中心: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和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科产业育成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苏区之光”人才计划:是赣州市从2020年起,利用5年时间,重点围绕“两城两谷两带”主导产业和各地首位产业,支持各地各单位面向市外引进100名高端人才或团队,经评审后,市财政给予入选人才或团队最高100万元无偿资助;面向市内培养200名精英人才或团队,经评审后,市财政给予入选人才或团队最高20万元无偿资助。

[11] 揭榜挂帅:揭榜挂帅也被称为科技悬赏制,是一种以科研成果来兑现的科研经费投入体制,一般是为了解决社会中特定领域的技术难题,由政府组织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专门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非周期性科研资助安排。

[12] 政产学研金服用:指政府、产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目标用户等沟通无障碍的创新链。在这个创新链中,政府和中介服务是服务、是桥梁,高校科研院所是技术的供应者,是人才库和供应者,产业、企业是需求者、是用户,创新活动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其间需要大量资金,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作用不可或缺。

[13] 区块链: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

[14] 三区三线:“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15] 一核三轴:“一核”指以城区为核,完善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区凝聚力和辐射力;“三轴”指以江兴线、G105国道、沙园线为轴,推进东部、北部、南部片区小城镇建设。

    [16]政区合一:开发区与所在行政区实行“政区合一”管理体制,采用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统筹推动开发区与行政区职能、机构以及功能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17] 一圈五环:一圈:由沙地至湖江、湖江大桥、湖江至石芫、石芫至吉埠、吉埠至江口、江口至梅林大桥、义源至大田、大田至大埠、大埠至王母渡、王母渡至阳埠、阳埠至信丰、章贡区境内105国道、五云至沙地、沙地至沙圩桥等主干公路组成的循环交通圈。五环:由沙地至沙圩桥、南康区境内的S226S221公路构成的小循环圈;由沙地至湖江、湖江大桥、沙地至五云,加上章贡区水西镇的虔东大道构成的小循环圈;由湖江至田村、田村至南塘、南塘至江口、湖江至江口公路构成的小循环圈;由大田至长洛、长洛至大埠、大田至大埠公路构成的小循环圈;由王母渡至阳埠、阳埠至信丰、王母渡至信丰公路构成的小循环圈。

[18] 四江:平江、桃江、贡江、赣江

[19] 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20] 四个不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21] “五美”乡村: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

[22] 一核四带:“一核”是指主城区客家文化旅游核心区,“四带”是指中部红色文化旅游带、北部娱乐休闲旅游带、东部客家民俗旅游带、南部生态康养旅游带。

[23]两高: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

[24]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25] 四化: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

[26] “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