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府公报 > 区政府公报

赣县区人民政府公报2022年第1期

访问量:


赣县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2

1期(总第2期)



目录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关于张娜同志任职的通知(赣区府字〔2022〕28号)……………………………………………………3

赣州市赣县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赣区府办字〔2022〕17号)………………………………5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赣区府发〔2022〕3号)………………………………………………………………24


赣区府字〔2022〕28号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

关于张娜同志任职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区直、驻区各单位:

经区政府研究,决定:

张娜同志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挂职一年)。

2022年3月4日

抄送:区委办,人大办,政协办,区委各部门。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4日印发

赣区府办字〔2022〕17号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直、驻区有关单位:

《赣州市赣县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经第二届区委常委会第16次会议和区政府第二届第13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3月19日

赣州市赣县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推动我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科创高地、千亿园区、魅力新城、客家摇篮”战略目标,围绕“八大行动”工作部署,全面推进我区旅游产业发展。

按照“一核四带”旅游发展布局,依托赣县客家人文资源、特色产业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推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一城一山一水一古村”精品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全国有影响的生态客家城,唱响“千年赣县客家摇篮”文旅品牌。

(二)工作目标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赣县打造成客家旅游核心区,客家文化传承区,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促使旅游市场更加繁荣,旅游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旅游经济指标力争进入全市第一方阵,将我区建设成为赣州市中心城区旅游休闲首选地。到2024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次达到72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7亿元。国家4A级景区、省4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等高等级旅游品牌取得新突破。

二、重点任务

(一)盘活资源

1.开发建设高品质旅游景区。发掘自然、文化资源优势,把客家文化城、山水印象湖江、会仙谷、祥云湖、白鹭客家印象等打造成主题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景区。用旅游标准引领和指导景区建设,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牌、休闲场所、周边道路交通、环境等游览系统,突出文化内涵,合理设计讲解词,配置语音导游等现代化讲解设备,规范景区讲解人员服务标准;完善景区预约、二维码检票、游客数量和车位实时查询等智能服务;加强景区安全防范,规范管理运营,提升景区周边餐饮、住宿、充电桩等配套服务。力争到2024年全区4A级以上景区突破3家。(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江西客家博物院、区旅投集团公司、沙地镇政府、五云镇政府、白鹭乡政府)

2.打造客家文化旅游IP。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和客家精神实质,打造客家文化旅游超级IP,打响“千年赣县客家摇篮”品牌。以“客家+”思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打造客家旅游景区、客家美食、客家伴手礼、客家民宿、客家文化演艺节目等系列客家文化旅游产品。(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区商务局、区旅投集团公司、江西客家博物院、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跨界融合

1.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化资源宜游化建设,对旅游设施进行文化性改造,大力弘扬客家文化,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赋能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鼓励白鹭客家印象旅游区建设客家民俗博物馆,湖江夏浒景区建客家南迁博物馆,会仙谷旅游景区建恐龙博物馆,江口、大埠建设红色文化陈展馆。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支持建设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文旅小镇、主题酒店、文旅综合体等。到2024年,全区打造1个以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江西客家博物院、区旅投集团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2.推动产旅融合。按照“一县一特色”的原则,依托中国稀金谷产业平台,加快推进稀金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稀金小镇,开展与稀金产业相关的研学、科普、休闲等旅游活动,创建工业旅游品牌。依托王母渡脐橙产业、五云无公害蔬菜基地等,推进“现代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区旅投集团公司、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区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教科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升级业态

1.做“强”客家旅游。提升改造客家文化城,完善客家文化城旅游功能,突出客家文化研究传承创新,建设赣州市客家文化龙头景区;高标准建设白鹭客家印象景区,展示客家民俗风情,打响“千年客家第一村”名片;推进山水印象湖江景区开发,复原夏浒古村繁荣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打响“客家南迁第一站”名片,将我区打造成客家旅游的主要目的地。(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江西客家博物院、区旅投集团公司、区城投集团公司、有关乡镇人民政府)

2.做“精”红色旅游。保护修缮茅店关税处旧址、南塘红六军整训旧址、赣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革命旧址。修建我区境内长征步道,加快推进江口贸易分局旧址、大埠暴动旧址、白鹭会议旧址、白鹭红军医院、王母渡永固楼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推行“党校+红色景点”共建发展模式,设立一套红色培训教育课程,打造一条精品红色研学旅游线路,积极开展红色研学、红色培训活动。到2024年,全区至少建立3处以上研学示范基地,做强培优研学教育机构。(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旅局、区教科体局、江西客家博物院、区旅投集团公司、有关乡镇人民政府)

3.做“旺”城市旅游。拓展和丰富城区文旅业态,植入客家文化元素,提升改造客家风情街,引导培育餐饮、住宿、茶艺酒吧、旅游演艺、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旅游服务等业态,丰富夜间旅游项目,建成具有客家特色的城市旅游网红打卡点。提升樱花公园品质,增强园林艺术的美感,利用公园内仿古建筑,丰富公园旅游业态,让公园春夏秋冬四季宜游。到2024年,争取把客家风情街建设成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区住建局、区商务局、区城管局、区城投集团公司、江西客家博物院、区旅投集团公司)

4.做“优”乡村旅游。结合乡村振兴,按照“一乡一品牌”的原则,各乡镇整合生态、产业、文化等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围绕“乡土、乡情、乡趣、乡俗”,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推进五云祥云湖、湖江蜜月岛、茅店西坑、储潭田心农旅融合等项目建设,推出亲子游、研学游、周末游等产品,建成中心城区旅游休闲首选之地。到2024年,各乡镇完成1个以上3A级乡村旅游点和2个以上星级旅游民宿建设。(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住建局、区商务局、区旅投集团公司)

5.做“特”新业态旅游。创新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在线旅游,推动线下线上旅游“同体验、同效益”。 推进沙地会仙谷旅游景区、天子峰森林旅游区、虔尚汇帆船小镇建设,大力发展森林、中医药等康养项目,建设森林康养、户外运动、汽车营地、夏令营、水上运动等休闲度假产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打造户外运动基地和夏令营基地。到2024年,全区打造至少1个森林康养或体育旅游产品。(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教科体局、区林业分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旅投集团公司)

(四)补齐短板

1.完善旅游交通。加快建设联通赣州市中心的循环旅游交通,构建赣县区旅游环线,重点提高通景旅游公路和乡村旅游道路的建设等级。规划建设白鹭古村至湖江夏浒、江口镇至大田乡至长洛乡至宝莲山,大田乡至大埠乡杨雅村至宝莲山、三溪乡圩镇至寨九坳景区、湖江镇至沙地镇等旅游公路建设,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畅通景区循环公路。开通高铁站到重点景区的旅游直通车。将旅游景区标识纳入全区道路交通标识范围,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导航软件实现精准导航。完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景区配备充电设施。完善景区内部旅游慢行系统。(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区公路发展中心、区文广新旅局、区住建局、区旅投集团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2.提升消费要素。培育客家美食品牌,湖江镇推出河鲜宴,沙地镇推出全鸭宴、阳埠乡推出腐竹宴等特色餐饮,开展客家菜“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等评选活动,推广“赣县客家美食”。到2024年,全区建成2家以上赣县特色客家主题餐厅。打造“优宿”,五云镇建设精品民宿集群,大埠乡、韩坊镇建设度假民宿,白鹭乡、湖江镇、茅店镇、大田乡等建设主题民宿,引进2家以上高端酒店,加快主题酒店、精品民宿、乡村客栈等建设。研发“好礼”,加大“赣州礼物”推广力度,重点扶持1-2家大型旅游商品店、文创产品企业,拓展旅游商品线上销售。创作“好戏”,推出国家级非遗—赣县东河戏演艺节目。到2024年,全区至少打造1个民宿集群,运营1条特色美食街区,开发1套具有赣县元素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创产品。(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文广新旅局、江西客家博物院、区旅投集团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3.做大旅游集团。区旅投集团公司要充分发挥区级旅游平台作用,采取市场化手段有效整合开发全区优质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市场运营能力,打造集旅游资产经营、景区开发与运营、旅游产品开发、酒店建设管理、文艺演出、旅游金融、旅游综合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旅游集团、全产业链旅游服务平台,带动全区旅游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到2022年底,把区旅投集团培育成为资产达百亿以上的旅游企业。(责任单位:区旅投集团公司、区文广新旅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分局)

4.发展智慧旅游。重点在4A级景区和四星级以上酒店实现“智慧监管、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功能。协助完善赣州智慧旅游平台,重点景区建立综合性旅游智能服务平台。到2024年,全区4A级以上景区实现5G网络、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智能找厕、智能停车等功能全覆盖。(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江西客家博物院、区工信局、区大数据中心、区旅投集团公司、区移动公司、区联通公司、区电信公司、有关乡镇人民政府)

5.实施精品工程。组织开展“最佳景区”、“最佳乡村旅游点”、“最佳酒店”、“最佳民宿”、“最佳文创产品”、“十佳旅游购物点”、“最佳导游(讲解员)”评选活动,全力提升我区旅游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江西客家博物院、区旅投集团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优化服务

1.建立诚信体系。探索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服务单位和个人信息纳入征信平台,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红黑名单”制度。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先行赔付制度,设立旅游质量先行赔付基金,加快建立旅游诚信退赔机制,向游客推出“放心游赣县”服务承诺。畅通旅游投诉受理渠道,配合建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平台。(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区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推动行业自律。建立赣县旅游协会,在旅游协调和行业管理、旅游市场拓展、旅游合作交流、旅游商品研发、旅游服务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增强行业自律能力。(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江西客家博物院、区旅投集团公司)

3.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文化旅游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广告、欺客宰客、恶性竞争、不合理低价等违法行为,实施旅游市场黑名单制度。加强旅游大巴、出租车、住宿、餐饮、购物等涉旅行业管理,提升涉旅行业人员素质。构建“1+3+N”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到2024年,全面形成旅游综合监管体系。(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区市场监管局、市文化综合执法赣县区大队、区公安局、区法院、各乡镇人民政府)

4.充实人才队伍。建立文化旅游专家智库,为全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支持赣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酒店管理、导游讲解等专业人才。鼓励扶持发展导游(讲解员)服务公司,建立导游服务培养及激励机制,培养一批能讲好赣县故事的导游员(讲解员)。实施旅游“职业经理人”计划,每年向社会公开招聘20个职业经理人,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加强行业管理、景区运营,旅行社经营管理、文创商品研发等各类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面向旅游产业有关职能部门、各乡镇、旅游企业举办200人次以上的旅游业务培训。(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区人社局、区教科体局、区旅投集团公司)

(六)做强营销

1.强化形象宣传。制定旅游形象提升计划,打造富有客家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的文旅形象IP。运用全媒体营销手段,推进旅游宣传进高速服务区、进高铁、进地铁、进机场,上手机、上电视、上网站行动。每年策划举办客家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提升旅游形象,打响“千年赣县客家摇篮”旅游品牌。(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旅局、江西客家博物院、区旅投集团公司)

2.开拓客源市场。积极融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赣深高铁宣传,提升赣县旅游知名度。实施“引客入赣”工程,针对粤港澳市场,推广生态康养、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红色教育等旅游产品,主动与粤港澳地区旅行社沟通对接,加强合作,精准营销,拓展粤港澳旅游市场。(责任单位:区文广新旅局、区旅投集团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3.加强新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微视频、抖音、手机APP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旅游宣传。创新“网红+直播”、“节庆+微营销”、“微电影”、“微网微商”等新型旅游宣传方式。邀请客源市场明星“大V”代言宣传,将粉丝经济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在新闻聚合类、短视频、直播类等相关平台开展赣县文旅线上线下宣传。积极落实“五个一”(一支营销队伍、一个微信公众号、一个抖音号、一个手机APP、一批网红宣传员),抓好线上宣传营销。(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旅局、区委网信办、区融媒体中心,区旅投集团公司)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旅游产业推进、调度、协调、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项目规划、土地供应、旅游招商、项目包装、项目建设等工作。每个旅游项目成立一个由区领导任组长的推进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各乡镇要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分管、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旅游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区财政设立3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使用,完善激励办法,优化招商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宣传营销、人才培养、品牌创建等。做大做强区旅投集团公司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专项债,拓宽融资渠道。落实土地政策,积极探索推行旅游项目“点状供地、条状供地”政策,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优先保障山水印象湖江、寨九坳、白鹭客家印象、宝莲山、祥云湖、会仙谷等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推动减税降费,实现旅游企业水、电、气与工业同价政策,落实旅游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三)严格督导考核。加强督查检查,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任务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按照相关规定对先进部门、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力,推进滞后的,批评问责。

附件:2022-2024年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清单


附 件

2022-2024年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起止时间

总投资

(亿元)

年度计划投资(亿元)

责任单位

备注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1

山水印象湖江景区

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6.7平方公里,主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游船码头,开发桃花岛、夏浒古村、湖江库湾水上游乐区、大湖州秘境探险区、帆船运动基地,打造河鲜美食名片,建设集客家风情、水上旅游为一体的赣江旅游明珠。

2022-2026

3

0.15

0.5

1

区旅投集团公司

湖江镇

招商项目

2

客家文化城景区

完善客家文化城及周边旅游功能,丰富旅游业态、改造客家风情街、突出客家文化研究传承创新,打造赣州市客家文化龙头景区。

2022-2024

2

0.3

0.7

1

区文广新旅局区城投集团公司

区旅投集团公司

江西客家博物院

招商项目

3

祥云湖景区

规划面积6100亩,主要建设研学大楼、玻璃水滑道、豪华碰碰车、魔幻城堡、环湖景观等,完善电力、给排水、休闲等公共配套建设会议室等公共配套,打造赣州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农耕研学基地、赣州城郊精品民宿集聚区。

2020-2026

6.6

0.27

3.6

0.8

五云镇

区文广新旅局

4

会仙谷旅游景区

项目规划面积12500亩,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主要打造恐龙起源印象区、恐龙亲子游乐区、恐龙危机探秘区游乐项目,建设景区内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景区道路、主题餐厅、民宿等配套设施项目。二期打造油茶谷,建设休闲运动、文化体验、产业科研、生态度假区;三期打造盘龙谷,建设康养度假区等项目。

2021-2026

30.2

2.8

3

2

沙地镇

区文广新旅局

5

白鹭客家印象景区

规划约4.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高等级旅游公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实施鹭溪河治理、古建筑保护修缮、古村核心区提升改造及靓化、白鹭圩镇及十字街提升改造;实施白鹭粮库改造,建设集民俗、书院、美术馆、咖啡吧等一体的旅游服务区,建设客家明清风情街和客家民俗体验区、文峰塔公园。实施白鹭红军医院和白鹭会议旧址修缮及红色陈展。打造千年客家第一古村。

2020-2026

5

0.5

0.6

1

区旅投集团公司

白鹭乡

区文广新旅局

招商项目

6

蜜月岛

规划面积为357亩,主要建设婚纱摄影基地、婚庆庄园、婚庆场馆、婚纱集市、蜜月民宿、康养民宿、稻田民宿、爱情岛、无界村、爱情岛、房车营地、马场等项目。

2021-2024

3

0.2

1

1.6

湖江镇

区文广新旅局

7

江口红色旅游

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围绕中央苏区贸易局江口贸易分局历史文化挖掘、红色旧址保护、红色旅游发展,建设江口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红色旅游服务中心,打造红色主题街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江口贸易码头文创摄影基地、红色民宿区等项目。

2021-2026

3.2

0.2

0.4

0.6

江口镇

8

天子峰景区

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主要建设树木标本馆、珍稀植物博览园、野生中草药基地、温矿泉洗浴度假中心、汽车露营基地、汽车5D影院、森林康养保健中心、月子中心和儿童森林乐园,增建游步道、观光台、凉亭,完善水、路、通信、消防、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打造中心城区森林度假休闲首选景区。

2017-2026

4

0.35

1.3

0.62

韩坊镇

9

宝莲山景区

占地面积约137平方公里,主要建设游客服务集散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拓宽景区内公路。完善卧佛山、弥勒峰、野人洞、观音谷等景区设施,建设高山缆车、溯溪等体验项目,开发露营基地、汽车营地、夏令营、避暑基地,打造赣南避暑夏都。

2022-2026

5

0.15

0.5

1.5

区旅投集团公司

区文广新旅局

韩坊镇

招商项目

10

三溪寨九坳景区

规划面积1500亩,主要修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及核心景区周边景观,新建高端野奢民宿、民俗体验、户外运动等项目,打造观光度假、户外运动、生态科普、研学教育、亲子休闲、康养修心于一体的民俗艺术度假区。

2022-2024

10.3

3

5

2.3

三溪乡

区文广新旅局

11

大埠红色旅游度假村

占地面积333亩,主要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赖传珠研学基地、赣县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红色景区提升工程(大埠暴动革命旧址、暴动陈列室、将军故居等)及配套设施,将景区打造成郊野会议中心、红色文化研学基地、水上活动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绿色康养基地。

2022-2024

3

1

1

1

大埠乡

12

酒香谷

项目占地面积330亩,建设以“酒文化、酒生态、酒旅游”为主题,着力打造一个集酒文化小游园、酒乡民宿、怡情小酒馆、休闲垂钓、生态渔庄、田园儿童乐园、风情小木屋、稻田花海摄影基地等景观为一体的“酒香谷”。

2022-2025

1.6

0.2

0.2

0.3

阳埠乡

13

储潭田心农旅融合示范点

项目占地1000亩,建设入口牌坊,改造民宿、道路,引进餐饮等业态,完善村庄水、电、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

2022-2024

2

0.6

0.8

0.6

储潭镇

区乡村振兴局

14

茅店镇东田村研学休闲综合体

项目规划面积7500亩,开展河道整治、道路改造提升、建设设施蔬菜基地、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等,打造赣州市区近郊集产业发展、休闲度假、农事体验、学生农旅研学为一体的农业休闲综合体。

2022

1

1

-

-

茅店镇

区乡村振兴局

15

王母渡镇横溪村乡村振兴旅游示范点

占地面积600亩,开展房屋民宿化改造,建设生态停车场、改造环村道路,新建老兵营地研学区、平整土地修建蔬菜大棚等。

2022

0.5

0.5

-

-

王母渡镇

区乡村振兴局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9日印发

赣区府发〔2022〕3号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区直、驻区各单位:

现将《赣州市赣县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22年3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赣州市赣县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实施方案(2021—2025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江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赣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实现2025年我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助推赣州市赣县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与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区委党代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两个大局”,坚定不移推进“三大战略”,实施“八大行动”,开展“五大活动”,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均衡化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赣州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13.5%,城乡、区域和各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科普服务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不断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逐步健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二、聚焦全人群覆盖,实施五项提升行动

重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提升科学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科学技能运用能力,厚植红色及创新沃土,树牢科学志向,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创新型赣县建设夯实人才基础。(牵头部门:区教科体局、区科协)

1.将科学精神贯穿于立德育人全链条。坚持立德树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区教科体局、区科协、团区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创新活力、实践能力,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科普教育和科技竞赛活动,引导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扩大普惠制学前教育资源有效供给,重视学龄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推进中小学义务教育标准化科学课程建设。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区教科体局、团区委、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对有科学志向、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积极对接国家英才计划,实施赣县区青年英才计划,建设市“青年人才储备库”,选拔有科学潜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入库,优先推荐参评国家级与省、市级人才项目、青年科技创新奖、赣州市“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等。支持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梯度培育体系。(区教科体局、区人社局、区科创中心、区科协、团区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建立科普资源城乡均衡配置机制,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推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优质科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设计开发适合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科技辅导、心理疏导、安全健康等志愿服务,帮助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实施“科普下乡入村进校”行动,开展“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依托农村中学科技馆、科学工作室、团属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等设施组织开展各类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启迪农村青少年科学梦想。(区教科体局、团区委、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5.促进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衔接。实施馆校合作行动,支持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宣传基地等场所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积极融入“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会”公益性科普协作平台,组建赣县区科普演讲团,组织开展常态化科普专题校园行。鼓励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协同开展“青少年进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参观实践”活动。开展“科技工作者走基层”活动,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科普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区教科体局、区科协、区科创中心、团区委、区自然资源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文广新旅局、区卫健委、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进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加强前沿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培训。实施“赣县区中小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开展“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特岗计划”“希望工程乡村教师援助计划”等项目,提升乡村教师科学素质水平。加大科学教师线上线下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0名科技辅导员。(区教科体局、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服务能力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牵头部门:区农业农村局)

1.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持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及“科普下乡入村进校”活动,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民运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养成科学、绿色的生活生产方式。(区委宣传部、区工信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新旅局、区卫健委、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科协等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深入实施“新时代赣鄱乡村好青年选培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三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计划”“致富带头人培训活动”等,建设高质量乡村振兴实用人才队伍。支持农业科普基地建设,依托农校、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平台,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技能,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赣南新妇女”运动,通过线上线下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村妇女科学素质。深入开展“赣州乡村振兴带头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等评选活动,广泛树立农民创业典型,增强农民提升科学素质的意识。开展农民职业资格评价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5000人次以上,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500名以上。(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科创中心、区妇联、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到赣县区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科技示范,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科普示范园区和“星创天地”建设。鼓励涉农企业和农技协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向小农户推广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共建利益联结体,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区农业农村局、区教科体局、区科创中心、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牵头部门:区人社局、区总工会)

1.坚定理想信念和培养职业精神。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巾帼建功、创业带头人评选、工人先锋号、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等活动,按规定表彰奖励模范职工之家、模范职工小家、优秀工会工作者、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强化理论宣讲,积极开展劳模宣讲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劳动光荣、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理念深耕厚植。(区总工会、区妇联、区委宣传部、区人社局、区文广新旅局、区社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2.积极对接“技能中国行动”。推广集中开放、赛展结合的职业技能竞赛模式,组织开展好“振兴杯”“天工杯”“安康杯”等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技能大师培养工程,加大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园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设力度。推行“1+X”证书制度、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方式,实施“赣县工匠”选拔工程,力争获评2名以上全省“赣鄱工匠”、“能工巧匠”,助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开展“五小”活动,引导产业工人踊跃参加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着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教科体局、区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快构建以中专学校、公共实训基地、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基础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各培训主体丰富培训内容和更新培训教材,在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等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开展直播销售员、电子竞技员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培训。持续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专项培训,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区人社局、区教科体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4.发挥企业家示范引领作用。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企业家培训体系,引导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国有企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完善人才培育制度,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高级技师,培养技术技能带头人。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引导企业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参加中国创新方法大赛等竞赛活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双促进机制。(区人社局、区工信局、区科创中心、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聚焦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和时代关切,以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为目标,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牵头部门:区卫健委)

1.开展智慧助老行动。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养老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振兴大讲堂、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等,围绕老年人面临的高频事项和应用场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切实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现代社会信息化成果。(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区乡村振兴局、区民政局、区教科体局、区科协、区文广新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展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不断扩充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孝老敬老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各级健康教育系统、区乡村三级服务平台、养老服务机构等,大力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文化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持续推动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推进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建设,提升老年人健康“硬件”水平。鼓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设老年科普专栏,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深入实施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养老服务机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区卫健委、区民政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教科体局、区文广新旅局、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银龄科普行动。大力发展老年协会、老科协等组织,积极开发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老龄人力资源。鼓励老年人参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专业技能传授、科技开发应用和咨询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推动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支持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积极吸纳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老专家入团,发挥老年人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区科协、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卫健委、区教科体局、区科创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全区发展战略定位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执政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更好服务赣县高质量发展。(牵头部门:区委组织部)

1.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新时代赣州“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发展定位,找准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理论水平和科学履职水平。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意识,引领赣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社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把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学素质纳入党校、各类干部培训中心和红色教育基地教学计划,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组织基层干部、新入职公务员参加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提升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水平。(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社联、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3.在公务员录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评估标准与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落实基本科学素质要求。加强对报考人员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科学决策的测查,并在公务员录用考察中,注重科学素质有关要求并有效落实。(区委组织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项重点工程

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重点工程。

(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牵头部门:区科协、区科创中心)

1.推动科研与科普深度结合。鼓励各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探索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改革,推动将科普工作业绩作为科技创新创业基地考核、科技人员职称评聘、科技奖评定的要素之一。探索“产业+科普+旅游”发展模式,在产业链中融入科普元素,丰富旅游内涵,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融合发展。(区人社局、区科创中心、区工信局、区文广新旅局、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展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鼓励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发好科普资源,推动最新和重大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科普游戏、科普报告等科普作品。支持建设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发展壮大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分类制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鼓励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设置面向社会开放的科普展厅。(区工信局、区教科体局、区科协、区发改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增强科技工作者的科普使命担当。充分挖掘本土科学家成长成才资源,依托博物馆、科技馆、实验室等场所,展示优秀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实践,讲好科学家故事。强化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成为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表率。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科技人员科普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树立科普使命担当,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对社会科学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区委宣传部、区科创中心、区科协、区文广新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能力,强化数字科普建设,推动形成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牵头部门:区科协、区委宣传部)

1.夯实科普资源基础。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培育科普创作带头人,支持科普创作人才围绕“四个面向”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实施科普精品工程,支持科普机构与科研机构共建科普技术和产品研发中心,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作品。大力支持全区文学界、艺术界与科技界创作人员的交流与融合,提升科普创作人才的跨界创作能力。(区委宣传部、区教科体局、区科创中心、区科协、区文广新旅局、区文联、区社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推进报刊、广播、电视、公共交通、户外电子屏等传统媒介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增设科普专题,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发挥赣县区主流官方媒体辨识度高、受众广泛等优势,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科学人物、科普活动的宣传报道,强化对科技领域敏感问题、社会重大事件的科学舆论引导。支持和推广网络直播、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科普。依托“两院四中心”等科技资源,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科学传播能力培训,提升兼职科普人员的业务水平。(区委宣传部、区科创中心、区文广新旅局、区融媒体中心、区委网信办、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智慧科普建设。深化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科普传播、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推动“科普中国”“科普江西”嵌入区融媒体中心中心,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实现优质科普资源的全区域落地、全领域应用。推动科普资源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区、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实现优质科普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倾斜。(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旅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工信局、区委网信办、区林业分局、区气象局、区城管局、区科协、区科创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牵头部门:区科协、区科创中心)

1.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实国家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赣县区、赣州高新区相关专项和基础建设规划。建立健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规范和标准,构建分级评价制度。完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行科技场馆登记注册制度和年报制度,推进符合条件的科技场馆免费开放。(区科创中心、区财政局、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现代科技馆体系。争取建设赣县区专题科技馆。开展科普展教品创新研发,增加特色小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礼堂等的科技元素,提升科技服务功能。加强数字科技馆建设,强化科普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文广新旅局、区科创中心、区教科体局、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开展科普示范村(居)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普场所申报市级、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支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国家科普基地。建立健全科普基地动态管理、监测评价与长效激励机制,优化科普基地工作发展环境。拓展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科普服务功能,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和支持公园、景区、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建设科普图书室、科普步道、科普长廊等特色科普设施。到2025年,力争获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家,市级10家。(区工信局、区自然资源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科创中心、区文广新旅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教科体局、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基本建成平战结合的应急科普体系。建立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力度,着力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牵头部门:区科协)

1.完善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建立应急科普宣教部门协同机制,坚持日常宣教与应急宣传相统一,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鼓励各方共同参与应急科普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定期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技能、急救技能等各类应急安全教育培训,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突发事件状态下,各地各部门密切协作,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探索建立涵盖领域广、业务水平高的应急科普专家队伍。(区委宣传部、区应急管理局、区卫健委、区教科体局、区科创中心、区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动员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组建科技志愿服务团(队),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爱好者和热爱科普事业者加入志愿者队伍。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推广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领单、科技志愿服务队接单的订单认领模式。积极宣传举荐优秀科技志愿者、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打造赣州特色科技志愿服务品牌。在全区范围内实现跨地域、跨媒体、跨领域科普传播。(区科协、区委宣传部、区工信局、区科创中心、区卫健委、区教科体局、区文广新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开展省级科普示范区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科普示范村(社区)建设,鼓励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图书馆、社区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务功能。持续支持中国流动科技馆在赣县开展巡展,探索建立科普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推动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下沉基层。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社科普及宣传活动周、双创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公众科学日、科普大讲堂、科普校园行、社科大讲堂、心理健康知识科普“五进”宣讲、交通科普宣传进社区等活动,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区科协、区科创中心、区卫健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文广新旅局、区社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建设专职科普队伍。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新媒体科普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加强科普中国信息员注册工作,鼓励基层网格员、大学生村官等注册成为科普中国信息员。鼓励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在实践中培养一批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区科协、区教科体局、区科创中心、区工信局、区文广新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科学素质区域交流合作工程

拓展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合作内容,深化科学素质建设区域交流与合作,实现科学素质建设互惠、互促。(牵头部门:区科协)

1.拓宽科技人文交流渠道。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城市共建城市科普联盟,推动科技专家、活动资源、场地资源等科普资源的互联共享。聚焦自然生态、减灾防灾、科学考古、宇宙探索、机器人等青少年关注的主题,积极开展与国内发达地区相关学校、教育机构、知名公司等合作,促进青少年跨地域科学互通与交流。(区科协、区科创中心、区教科体局、团区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丰富区域科技合作内容。聚焦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积极承办、协办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围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联盟、科技馆联盟等区域性组织的交流合作,倡导和鼓励市、区间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科普产品交易互通,推动科普区域一体化发展。(区科协、区科创中心、区自然资源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新旅局、区卫健委、区应急管理局、团区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全面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实施方案》实施工作,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对《实施方案》实施的督促检查。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将《实施方案》有关任务纳入相关规划、计划和考核内容。区纲要办认真履行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做好综合协调、沟通联络工作、督促落实等,会同有关方面共同推进科学素质建设。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当地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把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地区总体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区纲要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牵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全面推进赣县科学素质建设。

(二)完善保障条件

1.加强监测评估。进一步完善全区科学素质工作评估考核制度,定期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模拟测评活动,扎实推进我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试点,加强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

2.完善表彰奖励机制。2025年,对“十四五”期间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有关规定宣传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

3.保障经费投入。各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和落实科普经费,区财政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

(三)明确进度安排

1.启动实施。2021年,制定《赣州市赣县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做好实施动员和宣传工作。

2.深入实施。2022年到2025年,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测评估。强化督导督办,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制定针对性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动各项重点任务和目标任务的落实。

3.总结评估。2025年,在各地各部门自查基础上,组织开展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督促检查和专题调研,对“十四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

抄送:区委,区纪委,区人大,区政协,区人武部,区委各部门,区

      法院,区检察院,群众团体。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9日印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