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关于赣州市赣县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访问量: 下载文件

关于赣州市赣县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23131日在赣州市赣县区第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彭锋钢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书面报告全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去年以来,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计划目标任务,落实全面建设“六个江西”[1]部署要求,聚焦“三大战略”“八大行动”[2]“五大”活动[3]为抓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2.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8%,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增长9.9%,出口总额增长47%;预计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市第一方阵,较好地完成了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工业发展质量提升。产业链进一步完善。腾远钴业成功上市,实现赣县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全区四条产业链[4]企业65家,产业集聚度达73.5%。全年完成规上工业营业收入440.55亿元,同比增长23.33%其中四条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301.9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区规上营业收入比重69%。成功获批省级稀金新材料产业园,稀金新材料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科创力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4.87%,居全市第一。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牵头组建并获批江西省稀土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争创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省级科创平台8家,107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新增瞪羚企业(含潜在瞪羚企业)5家,吉锐新能源获评全市唯一的“潜在独角兽企业”[5]。数字化进一步升级。中科拓又达获批2022年省级大数据示范企业;诚正稀土、腾远钴业等4家企业获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稀金计算获批省级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珐玛珈获批省级VR示范项目,全市仅1家。赣州高新区数字经济(磁性材料)产业集聚区成功入选2022年第二批省数字经济集聚区。

(二)项目建设提速提效。项目会战成果丰硕。深入实施“项目大推进”活动,坚持“五个一”推进机制[6]全年实施“八大行动”项目198个,完成投资313.24亿元。吉锐新能源、中科三环、钨华茂等5020”项目相继完工进入试产,福默斯、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一期等项目加速推进。在全市项目大会战流动现场会取得第三名历史最好成绩。争资争项全市领先。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87.33亿元。其中,争取专项债资金32.62亿元,创历史新高;成功发行全省首单县城新型城镇化企业债券7.3亿元。项目储备后劲增强。已通过国家评审2023年专项债项目50个、债券需求59.8亿元,分别列全市第一、第三;申报省重点项目、省大中型项目分别为2个、51个,年度计划投资分别为29亿元、184亿元;列入八大行动项目220个,年度计划投资392亿元。

(三)城市品质逐步提升。推进老旧小区改造。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传承前三年“整城推进”经验基础上,创新升级“4.0版本”。大力推进无障碍及适老、养老设施改造,完成城北区域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改安置,惠及居民1万余户。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高标准完成金科集美公馆小区94套配建人才住房精装修以及104套人才住房摇号分配,完成1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改造。已配建人才住房1592套,政府新建人才住房612套,共计2204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决战三年、畅通赣县”道路交通专项行动,S221沙地至沙圩段、X802岐岭至石井段改建工程建成通车,赣南大道快速路三标等项目加速推进,G323国道改线、X801新星大桥至三溪段、X805义源至大田改建工程顺利开工,“一圈五环”大交通格局加速形成。赣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式签约,华能瑞金电厂余热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加快打造赣州区域支撑性电源点。野猪坑水库、金盘灌区等重大水利设施开工建设。

(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全区共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38亿元。扎实开展“三业”提升行动,培育产业扶持基地412合作社224个、家庭农场165个、龙头企业21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022年全区粮食生产实际完成55.2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2021年度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二等奖。新增富硒农产品认证65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基地1个,培育高标准富硒产业基地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赣鄱正品”3个、“江西名牌”农产品2个。轩辕春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赣南脐橙”被评为最具发展潜力名优硒产品,数字农业龙头企业“中新云农”被认定为2022年度江西省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新改建农村户厕1168户,全面完成2个全域美丽宜居示范乡镇、23个美丽村庄、4090户美丽庭院创建。夏潭村村庄规划成果获评全市一等奖,成为中部省份样板案例。全区行政村卫生室全覆盖,宜居村组公路硬化通达率、通客车率、通信网覆盖率、互联网覆盖率达100%

(五)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全区49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全口径营业收入实现22.09亿元,同比增长38.67%商贸消费逐步恢复。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网络直播经济”“赣品网上行”“网上年货节”,积极利用节庆日先后成功举办“赣县过大年、政府送温暖”“初夏五一惠购赣县”、2022首届汽车客家美食展等2022年赣县区电子商务促产业转型助消费升级“十百千万”系列活动,累计发放消费购物券补贴共300万元。旅游业蓬勃发展。累计举办系列文旅活动32场,累计接待游客781.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2.49亿元、同比增长52.66%建成食贡、花灯、东河戏等10个非遗项目传习所,沙地会仙谷、茅店星乐园等成为新的近郊游网红打卡地,湖江蜜月岛登上抖音赣州吃喝玩乐游玩榜第一名、赣州人气景点第二名。

(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新建5G基站661个,完成“双千兆”网络设备改造升级,双千兆网络已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新增上云企业1106家,引进21个数字经济项目。入选省、市级“机会清单”“产品清单”数量共计25个。中科拓又达工业制造智能工厂项目入选省工信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应用案例。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持续升级。出台降本增效“27”、助企纾困解难“35”等政策措施,全年减免税费7.15亿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难题。216项对标提升改革稳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7]体制更加高效,在全市率先推进“市县同权”改革,“赣服通”赣县分厅5.0版上线运行,256个行政许可事项平均时限压缩20%以上,实现区乡两级“通用综合窗口”全覆盖,73项惠企政策上线“惠企通·亲清赣商”平台,线上线下共兑现资金3.42亿元,创新推出企业“中标贷”服务,全市首笔“中标贷”授信500万元在我区落地。招商引资不断提效。先后举办11次重大项目签约仪式,成功举办东莞刀具产业招商推介会、永磁电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中国(赣州)永磁电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云上交流对接会等系列招商活动,引进广州鸿森、厦钨新能源、桉特电机、现代壹点等一批5020”项目[8]落地。

(七)生态环境加快改善。有序推动“双碳”工作。碳达峰碳中和[9]1+N”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完善,全区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33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为13.29%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制约因素全部排除,推动国家电投赣县区韩坊镇100MW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行园区管道集中供热和厂房屋顶光伏发电。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城区PM2.5[10]平均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9%,空气质量列居中心城区五区第一;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到Ⅱ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位列全市第二。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5.29万亩、森林“四化”[11]建设有序推进,废弃矿山治理面积31.1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01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和省级水利风景区各1个。扎实推进农村建房管理和风貌管控,持续深化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

(八)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投入资金2.8亿元的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揭牌办学,赣县中专获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1个,实现全市国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零的突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25个,新增园位2705个、学位4705个。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中医院建设,人民医院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签署对口帮扶协议。完成区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全面提升改造敬老院消防设施,新改建敬老院7个;建成托育中心3所,新增托位505。完成低压线路改造85公里,沙地35千伏主变扩建工程完工。民生支出49.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7.2%。就业创业稳步推动。新增城镇就业和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61.96%101.21%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41场,提供岗位2.34万个,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5525619.5万元,创业带动就业5055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8138万元。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强力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全区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分别同比下降35.15%4.54%,侦破案值达1.1亿元假冒国际品牌碳粉案,获公安部通电表扬。2022年度公众安全感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12名、全市一类县第一。经受6.6”特大暴雨考验,未发生因灾亡人事件,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金融、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物价水平保持总体稳定。

总的来看,过去一年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疫情反复的情况下,我区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突破,实属不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又面临多年罕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挑战不断增多。同时,我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还需加强、基础设施仍有短板、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沉着应对挑战,努力推动经济质升量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全区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紧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这条主线,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五大”活动为抓手,纵深推进“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加快打造“科创高地、千亿园区、魅力新城、客家摇篮”,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赣县新篇章

(二)预期目标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7.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以上,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增长8.5%以上,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稳中有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聚焦创新发展,大力建设科创高地

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实施重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高标准建设中国永磁电机产业园,加快建设稀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全年获批组建省级创新平台载体2家以上、市级3家以上。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力争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保持4%以上。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围绕四条产业链,挖掘重大瓶颈技术需求,综合运用“揭榜挂帅”[12]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加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探索科技计划项目“包干制”,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全力推进中科融合创新产业园和中科育成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全年落地转化科技成果5项以上,全面跟踪中科鸿虔柴油车尾气新材料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进度,推动稀土储氢材料、高性能永磁材料等院士项目开工,打造院士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园,积极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深入实施“苏区之光”[13]“双千计划”[14]发挥“两院四中心”[15]创新平台作用,力争引进培养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4个以上、各领域高层次人才30名以上、市“苏区之光”人才计划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人才服务中心建设,加大人才住房保障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区内企业与江西理工、江西师大和中国科学院赣江院等高校院所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促进产业精准对接,支持联合开展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推进赣南苏区食品创新研究院建设。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集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攻坚行动,新培育认定独角兽和瞪羚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16]企业10家,小巨人企业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做强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支持中科融合壹号创投基金发展,做大做优“科贷通”等科技金融服务品牌,开展“政银企”对接推介,加大对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过“映山红”计划支持企业登陆科创板、创业板及主板等上市融资。构筑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铁杠杆作用,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的科技创新多元投入体系,持续强化创新政策供给,大力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潜能。

(二)聚焦工业投资,加速打造千亿园区

持续推进工业发展。做大做强首位产业。围绕四大产业集群,不断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稀金特色产业高地,推动全区工业营收达到550亿元、力争突破600亿元,力争首位产业营收突破400亿元。积极培育“链主”企业,支持腾远钴业、粤磁稀土、中科三环等行业领军企业加速发展,重点做大做强南方稀土国贸和稀土集散中心等总部经济。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以上,新培育营收超50亿元企业3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12家以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增加智能设备投入,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升级。持续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稀金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区块链、元宇宙、VR等领域龙头企业,加快5G网络建设和商用进程。

提速重大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再攻坚。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深入推进“项目大推进”和“四大攻坚行动”,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八大行动”。坚持“五个一”项目调度机制,加快推进腾驰新能源、稀土友力、中科鸿虔等项目项目谋划再发力。围绕基础设施、首位产业、文化旅游、社会民生、园区平台等领域,进一步做好重大项目申报工作,确保在项目数量、总投资、年度计划投资上稳步增长、争先进位。资金争取再提速。抢抓政策窗口“引活水”,争取更多的中央预算内、债券、基金等资金支持,争取资金同比增长10%以上。用好“投贷结合”“债贷结合”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推动园区合理发展。合理规划园区功能分区。持续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和产业聚集区,合理规划布局园区生产区、生活配套、商业中心等功能区块,加快梅林、茅店、储潭片区融合发展。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重点推进稀金科创城产城融合区和永磁电机产业园产城融合区建设。加快园区水电气热、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积极推动螺溪洲大桥、稀金科创城配套路网建设,完善园区医疗教育、社区服务、购物消费等生活配套设施。深化园区体制改革。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强化“亩均论英雄”[17]导向,推动园区产业升级、腾笼换鸟,力争盘活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实现园区“两型三化”[18]管理提标提档,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三)聚焦城区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拓展城市发展框架。高标准编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谋划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为产业发展和粮食生产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提升城市高效率集聚创新、经济、人才要素的能力。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一极一核两带三区”城乡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高标准完成1391户棚户区改造,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242套、公租房420套,完成人才住房分配171。全力抓好“决战三年、畅通赣县”道路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赣南大道快速路三标段、螺溪洲大桥建设,进一步织密五区间快速交通路网。加快G323升级改造、湖江大桥渡改桥、X801新星大桥至三溪段、X805义源至大田改建、汶潭大道和汶潭大桥等项目,推进储山路扩建及象山路新建加快各乡镇之间快联互通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分类及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强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扎实推进智慧停车、智慧城管建设,打造“智慧城市”[19]。全面开展乡镇建设三年行动,加大圩镇环境整治力度,全方位提升乡镇建设水平

提升服务业发展活力。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五云祥云湖、沙地会仙谷、三溪九岳丹霞等项目建设,鼓励发展乡村游、近郊游、周边游,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后花园、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旅游承接地。加快客家文化城及周边提升改造,推出“客家喜宴”菜品,承接好第3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参观游览活动。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商贸消费升级行动,推动万佳酒店、星州润达购物中心等大型商贸聚集区建设,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消费品牌,促进商贸消费回流。做大网红经济、直播经济、夜间经济等消费热点,打造电商产业园,培育具有特色的农村电商品牌。推进赣州港临港经济产业园、赣州智创公路港等项目建设,加快融入国家供应链网络,深化县域物流配送体系试点建设,提升物流辐射能力。鼓励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

(四)聚焦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国家5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20]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常态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21]和饮水安全、农村改厕问题“回头看”,确保问题动态清零。加强现代农民和农技人才培育。全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注重加强产业、就业、消费帮扶及内生动力激发,建立健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落实消费帮扶、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政策,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推进农业平稳快速发展。坚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完成4.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5个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实现粮食产量3.68亿斤以上,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强“两品一标”[22]、富硒等农业品牌建设,运用新媒体、区块链等赋能农产品,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大湾区,新增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个。力争蔬菜种植面积13.7万亩,生猪出栏50万头、存栏37.5万头、牛出栏2.5万头、湖羊出栏3万头、家禽出笼391.6万羽,水产品养殖面积达2.9万亩。持续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与文旅、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村庄、农业特色强镇。

建设新时代“五美”乡村。持续实施“七改三网”[23]基础设施和8+4”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农村路网,建设“四好”农村公路[24]。以客家风貌塑造为引领,启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成145个新农村点建设,有序推进农民建房改革试点。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主线,继续抓好“厕所革命”、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造升级农村电网等重点治理任务,持续推进农村美化亮化。积极开展“红满赣县”等文明实践活动,深化“绿色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精神文明风貌。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加快“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推进五云、三溪等乡镇“三改合一”[25]试点,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模式,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以集体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五)聚焦改革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力争“一网通办”率达85%以上。推进“赣服通”赣县分厅6.0版迭代升级,高频事项全部实现“掌上办”。深化“一件事一次办”[26]改革,上线“一事通办”服务事项100件以上。推进“无实体印章”“无纸质证明[27]城市改革,持续扩大“跨省通办”范围。推进政务服务“五化”建设,完善智能政务服务大厅建设,提升24小时自助服务功能。推动更多惠企政策精准匹配、免申即享。深入实施“扩权强镇”系列改革,增强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激发镇域经济更大活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积极推进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探索“农村幼教本土化”。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保改革、零基预算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持续开展“环境大提升”活动。推进“非禁即入”“非限即可”普遍落实,全力破除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及隐性壁垒,进一步激活社会投资。推进普惠金融改革,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续贷、中长期贷款占比,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良性互动,提升市场主体融资便利度和申贷获得率。牢固树立“亲商”“安商”思维,健全政企圆桌会、政银企对接会等政企沟通长效机制,推进政企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工作,精准有效为企业纾难解困。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层次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等国际贸易合作,积极做大跨境电商规模,支持出口企业建设一批“海外仓”,努力扩大农产品、工业品出口,加快推进澳丽尔、超越电子等重点外贸企业扩规增资,加大产品出口。强化与沿海发达地区交流互动,鼓励通过跨国并购、境外上市、境外发债等利用外资的新方式,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加强对润祥捷等重点外资企业的挖潜促增,推动企业加快进资。组建20个专业招商队,深入开展“三请三回”“三企入赣”重大招商活动,力争全年签约引进项目80个以上,签约资金500亿元以上,其中百亿元项目25020”项目10个、亿元以上项目40个,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个、有出口实绩的生产型出口企业2家以上

(六)聚焦生态环境,奋力打造“美丽赣县”

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印发全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有序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加快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供应系统。健全“两高”[28]项目管理体系,完善“两高”项目清单,支持“两高”企业技改升级,持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决遏制“两高”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动国家级绿色园区申报工作,鼓励园区和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低碳社区、校园、企业、景区等试点创建。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新的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巩固提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与转办信访件的整改成效。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城区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8%以上,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98.6%以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治理任务完成率达100%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格落实“三线一单”[29]分区管控要求,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试点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管理,做好大湖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工作。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持续做好禁捕退捕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探索市场化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高标准完成绿色矿山建设,打造金钩形崩岗治理样板,加快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和废弃矿山治理,推进37.65公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8.74平方公里。力争创建国家级水保科技示范园。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6.1万亩,新建生物防火林带80公里,实施天然林修复工程473.33平方公里,稳步推进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

(七)聚焦民生事业,逐步提升民生福祉

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进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充分就业,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500人次以上,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新增城镇就业4300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6900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覆盖范围。强化临时救助功能,继续做好城乡低保、残疾人补贴等提标提补工作。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常态化推进治欠保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推动社会事业繁荣发展。重点推进江西师大附中赣江院分校高中部、中国科学院赣江院幼儿园、梅林中心学校、八中八小建设,加快职校、城关幼儿园西园等项目建设进度,启动东部新城精品高中规划建设,提高幼儿园保教费标准和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和普通高中教联体建设,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3830个、规范化幼儿园学位1680个。加快推进赣县区人民医院综合楼、疾控中心、妇保院(第三人民医院)迁建、第六人民医院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成投运,新增床位490个。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实施赣县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新增托位210个。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推进江口、吉埠等乡镇敬老院建设和阳埠新建敬老院运营,完成敬老院“暖心工程”、消防审验和食堂改造工作,新增家庭养老床位800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高标准建设“雪亮工程”[30]、智慧安防小区,深化“枫桥经验”,推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向社区、乡村延伸。坚持“房住不炒”,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加大非法集资防范打击力度,保持政府债务风险安全可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安全事故。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举措,实施“关爱行动”,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提高生猪、蔬菜自给能力和保障均衡供应能力,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以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严打整治工作,打造赣州“全民反诈”示范样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实现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项目标,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赣县而团结奋斗!

附件:1.赣县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名词注释


附件1

赣县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指标名称

计算

单位

2022

2023

计划

增长%

全年预计完成

赣县区%

全市%

绝对值

增幅%

排位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5左右

263.19

5.4

7

7.8左右

7.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8.8以上

9.4

3

8.8以上

8.5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6左右

17.78

同口径12.87

7

4左右

3.5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0左右

11

10

15左右

1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5左右

104.78

4.8

17

8.5以上

8.5以上

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

亿元

8.7左右

93.38

9.9

5

8.5以上

8.5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7左右

15967

左右

7左右

10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亿元

稳中有进

稳中有进

出口总额(人民币口径)

亿元

量稳质升

59.48

47

8

稳中提质

稳中提质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5左右

38721

左右

6.5左右

10

7.8左右

7.5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5左右

15706

左右

9左右

6

10左右

9.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上年=100

103左右

102.4左右

103左右

103左右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以内

5.5左右

5.5左右

注:1.20227月起,原省商务厅统计口径的“实际利用外资”指标仅在内部通报,对外发布数据统一使用商务部统计口径的“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2.城镇调查失业率由国家统计局江西统计调查总队统一公布,目前尚未公布。


附件2

名词注释

1.六个江西:创新江西、富裕江西、美丽江西、幸福江西、和谐江西、勤廉江西。

2.三大战略,八大行动:“三大战略”,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八大行动”,工业倍增升级、科技创新赋能、深化改革开放、乡村全面振兴、城市能级提升、美丽赣州建设、提高民生品质、党建质量过硬行动。

3.“五大”活动:思想大解放、全民大招商、项目大推进、环境大提升、工作大比武。

4.四条产业链: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钨精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锂电新能源产业、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5.瞪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进入高成长期的企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特征;“独角兽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达到10亿美元、获得过私募投资且未上市的高成长性创新企业。

6.“五个一”推进机制:一名领导带队指挥、一家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班子服务、一张推进日程表、一套服务保障机制。

7.一枚印章管审批:是在政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行政审批局,由行政审批局依法履行审批职责实现“一窗受理、合并审查、集约审批、一站办结”。

8.5020”项目: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每年分别至少引进一个投资超50亿元、超20亿元的产业项目。

9.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某一时点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10.PM2.5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1.四化: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

12.揭榜挂帅:也称为科技悬赏制,是一种以科研成果来兑现的科研经费投入体制,由政府组织面向全社会开放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非周期性科研资助安排。

13.苏区之光:赣州市2020年启动的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目标是用5年时间,面向市外重点支持引进100名左右高端人才或创新创业团队,面向市内重点培养2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发展的精英人才或团队,示范带动各地、各单位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为赣州市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14.双千计划:是指江西省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是在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组织实施的重大人才工程,是江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的重大举措。主要内容是:5年左右的时间,面向海内外重点引进1000名左右“高精尖缺”优秀高层次人才和100个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面向江西省内重点培养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5.两院四中心: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稀金谷中科产业育成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6.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17.亩均论英雄:指不以规模大小为标准,而以企业亩均效益来评估企业发展。实质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

18.两型三化:两型”,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三化”,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

19.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20.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21.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22.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3.七改三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沟、改塘、改环境,电网建设、广电网络建设、电信网络建设。

24.四好农村公路:指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25.三改合一:统筹整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改革与管理、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多项改革,以乡镇或村为单位,整合农业农村改革要素在一个平台中实施。

26.一件事一次办:将企业群众原来需要前往两个及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多件事,通过梳理整合、流程再造,“打包”成企业群众眼中的“一件事”,实现只填一张表、只提供一套材料、一次办好相互关联的多件事。

27.“无实体印章”“无纸质证明”:全面推行电子印章,通过系统自动调取政府部门出具的各种证照、证明、批复等企业群众办事材料,拓展电子印章、电子证照使用领域、深化数据共享互用,实现企业群众“免证办事”“网上办”“一次办”。

28.两高:高耗能、高排放。

29.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30.雪亮工程: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秘书处                   2023130日印

共印86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