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乡村振兴>概况信息

赣县区乡村全面振兴行动工作情况

访问量: 下载文件

赣县区乡村全面振兴行动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组织实施省委“三大高地”“五大战略”,市委“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在全市保持第一方阵,先行示范“赣县样板”越发闪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3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坚持聚力优先发展,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1.谋划蓝图强推进。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提出了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农旅融合引领区、数字乡村创新区的工作目标。区委书记发挥“一线总指挥”作用,亲自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落实,深入行政村全覆盖走访。区委、区政府领导常态化到乡村调研指导,现场推动工作落实。

2.常态调度强合力。区乡村全面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全力推进2+1+5”工作措施落实,层层压实工作责任,落实月调度、季通报、年度考核等工作推进机制,构建了上下协调、左右衔接、运转有序的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体系。

3.项目推进强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围绕粮食安全、巩固成果、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整治、乡风建设等,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销号常态化,年内实施乡村振兴项目68个,完成投资25.76亿元。

(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稳产保供抓出新实效

1.高质量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粮食生产工作责任,完善粮食生产奖补政策,2023年水稻种植面积达43.71万亩,全年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8194亩、总产量190743吨,均超过计划。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和服务1.8万人次,“合作社+农户”“五统一”粮食生产模式获得市级充分肯定。持续做好涉粮问题“后半篇文章”,完成县级储备粮轮换3125.17吨。

2.高增长落实油料生产任务。超计划完成2023年油料播种面积48806亩,完成2022年冬种油菜任务3.3万亩,完成20233.33万亩冬油菜播种任务。全省三熟制油菜新品种新技术测产观摩活动在赣县区召开,“稻—稻—油”油菜高产生产模式全省推广,单产获全国竞赛第二名。全区油茶面积达31.4万亩、茶油年产量3000余吨,成为区内新的优势特色产业。

3.高品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蔬菜播种面积9.1万亩,年产量约16.2万吨;完成水产品13591吨;全区规模猪场52家,生猪出栏463105头、存栏231500头,能繁母猪存栏20563,肉牛出栏21500头、存栏29571头、牛肉产量2657.4吨,羊出栏26034头、存栏16060头,家禽出笼277.5万羽、存笼115.7万羽,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三)坚定不移守牢底线,巩固成果得到新提升

1.优化稳固责任机制。坚持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区领导任乡村振兴工作团团长和第一副团长,安排58名区领导挂点联系帮扶,27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任乡村振兴指导员。有序完成172支驻村工作队、519名驻村干部轮换、104支乡镇负责的帮扶工作组选派,134个单位与全区276个行政村结对联系,每一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都有帮扶干部。

2.集中攻坚打牢基础。扎实开展“十清零九提升”集中攻坚行动,做硬监测识别,做实走访、帮扶,2023年累计新识别标注“三类人员”4852155人,消除风险5342120人。

3.三业共兴促进增收。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1126个,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特色产业8758户,户均年增收6000余元。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车间促进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5133人,通过就业服务网络推送岗位信息9316039个,达成就业意向3675人。通过落实交通补贴,促进外出务工19609人。完成实用技能培训540人,带动创业54人。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34.01元,增速9.13%

(四)强化物质装备支撑,产业发展基础更扎实

1.高标准推进农田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保障灌排基础设施以及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完成新改建2022年高标准农田4.5821万亩,超额完成任务,已通过省、市验收;2023年建设任务2.2万亩已全面开工。第三次土壤普查全面展开,外业采样、样品制备加速推进。

2.高站位推动农业机械化提升。高效推进“两中心一体系”建设,完成新建育秧中心18个,单季育秧能力6.7万亩。成立区农机应急保障办公室,建立农机应急服务队13支和本地应急农机具清单,建成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配备粮食烘干设备39台套,新增购置农机1091台套,免费加装油菜种植开沟器361台,播种施肥一体机186台,全区农机总数10300余台套,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78%

3.高水平提升应急反应能力。深入推进防火、储水、扩库容专项行动,强化“铁三角”运行机制,高质量标准完成赣江、桃江、平江流域综合治理、小型灌区水源山塘综合整治、森林防灭火应急体系建设等13个安全保障项目。在乡镇设立应急管理所,行政村(社区)设立应急办公室,乡村建立设备物资储备仓库,行政村(社区)配备1名专职基层应急管理员,防灾救灾应急响应速度得到了全面提升。

4.高密度优化物流配送布局。依托赣州智创公路港物流园,开工建设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的赣县区物流配送中心。组建赣县区供销集配网络,建成县级数字化供销集配中心1个、提升乡镇物流配送中转站19个、村级物流配送网点80多个,“互联网+第四方物流”共同配送覆盖率100%。各乡镇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和电商直播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电商直播助农活动185场,帮助销售特色农产品6980万元。

(五)推进产业集聚融合,乡村产业呈现高质量

1.培育主体发展赋能。围绕1+3+N”产业定位,做大做强蔬菜、脐橙、油茶三大主导产业,推进甜叶菊、粮食、禽畜、休闲农业等N个优势特色产业”,壮大蜂蜜、烟叶、腐竹、板鸭、食用菌、黄元米果等特色产品,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569家、家庭农场216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数175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全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50亩以上基地66个;新开发脐橙3883亩、种植面积11.45万亩,新造油茶林1.44万亩、低改提升2.05万亩。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引进预制菜企业1家、农产品综合加工企业3家。

2.强化品牌引领赋能。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和产品认证,2023年新增省级全产业链示范基地1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认证10个、有机转换认证7个、富硒认证3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新申报绿色食品2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智慧巡检,备案企业主体168家,网格化监管队伍人数达513名,完成定性检测8612批次,实现绿色可追溯,帮助赣县区农产品“赋码”上市、“持证”融湾、卖向全国。

3.强化数字创新赋能。高标准推进麂山、桃江富硒产业园及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园建设,完成“赣惠农”智慧乡村云平台、数字育秧一体化、高标农田“田管家”、农产品销售智慧链、农机信息服务平台、智宅改等数字乡村项目,赋能农田管护、农机作业、乡村建设、公共服务治理增效。

(六)加快美丽宜居示范创建,乡村建设展现新面貌

1.持续提升基本生活条件。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扫一遍”行动,启动编制村庄规划65个,开展村庄清洁整治行动6624次,完成新改建户厕860户,问题厕所整改323户。持续开展重要交通干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整治“空心房”6栋、“赤膊房”194栋。积极推广5G+长效管护平台,平台关注人数达76035人次、上报事件4951个、办结率100%

2.持续开展美丽宜居创建。推动茅店、大田2个全域美丽宜居示范乡镇、23个美丽村庄、4077户美丽庭院创建,建设2条全域美丽宜居示范带。挖掘村庄资源禀赋,培育乡村旅游点、休闲民宿品牌,全区发展民宿52家,赣县区被认定为全省第三批“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先行县,半江霞获认定为五星级乡宿。

3.持续提升乡村发展人气。做足“山水”文章、“人文”特色、“乡村”品牌,举办了客家文旅消费节暨乡村文化旅游节等魅力乡村”系列活动,因地制宜打造了大田“金沙湾”、南塘“现代园”、王母渡“富硒园”、东田“星乐园”、夏潭“五洲风情谷”、三溪“印象丹霞”等一批特色鲜明、业态丰富、改革示范、群众受益的农旅融合综合体,形成了多条环赣州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乡村游、农家乐、农产品、乡村民宿正逐渐成为赣县乡村发展新招牌。

(七)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农业农村改革新突破

1.文化振兴走深走实。全面实行“四议两公开”、村“三务”公开制度,完成全区312个村(居)的“两约”修订工作。深化婚丧领域移风易俗专项整治,打造“客家喜宴”、客家婚俗基地、客家集体婚礼。组织“赣鄱红色娘子军”、“赣南新妇女”宣讲团、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宣讲活动126场、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场。积极筹备第32届世客会系列活动。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00个,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主题宣讲21场。

2.生态振兴纵深推进。落实河湖林长制,持续做好禁捕退捕。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35公顷,完成造林面积1.35万亩,封禁补植面积115.2公顷。推进“两山”转化路径探索,建成天子峰生态康养项目。高效开发式崩岗治理经验在世界水土保持学会期刊推广。及时处置植物疫情监测和防控,防治红火蚁发生2.26万亩,柑橘黄龙病发生1.06万亩。强化农业污染防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33%,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

3.农村改革稳定高效。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探索实行药械统一采购和配送、药款统一支付;接收定向医学生2名、录取定向医学生26名,重点人群和对象的健康档案核查率达100%。巩固医保成效,全年参保57.37万人,参保率99.41%。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全区流转土地23.11万亩。实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规范管理,建成审批示范窗口2个、示范村点4个、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村5个,南塘镇船埠村“先审批后建设、按标准管风貌”的住房建设管控措施得到市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在全市各地学习推广。

(八)强化振兴要素保障,基层发展迸发新潜力

1.组织凝心铸魂。实施“红色领航”、头雁培优、群雁齐飞、乡雁归巢行动,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人数1068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105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304名,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2981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12人。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成8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动态调整村党组织书记22名,联审村干部659人。组织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业务培训4900余人次。发展农村党员307人,入党积极分子入库管理2171名。畅通乡村干部监督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28条,为19名干部澄清正名。

2.壮大集体经济。全区19个乡镇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1+4”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得到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1-10月,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14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41.4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上69个,100万元以上7个。

3.提升人才支撑。完成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6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取得职业农民中级职称76人、职业农民初级职称115人,完成D类以上高层次人才引育90人,引入各类行业急需紧缺人才856人,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讲座100余场次,发展农村“法律明白人”12万名。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023年,赣县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力乡村高质量发展,全面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一定差距,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乡村振兴缺乏足够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土地和资源等生产要素制约明显,资金投入需求增加,创新运用、科技赋能不足,乡村建设还有短板弱项等问题。

三、2024年工作打算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抓基础,促保障。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方位提升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聚焦各个薄弱点,大力实施公益性岗位开发、城乡公益性公墓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等民生保障项目。完成五云、沙地中心敬老院项目,启动田村中心敬老院建设,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大力推进智慧助老服务建设。

(二)抓项目,促发展。加强农村建房和建筑风貌管控,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高标准打造2条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带、120个新农村建设点。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确保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推进新改建高标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2024年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行动3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8.1亿元。打造以“客家文化”“休闲农业”“农业体验”等主题,形成多条农旅融合、人气旺盛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三)抓产业,促提升。持续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高效完成蔬菜、油菜、油茶林、脐橙新植改造目标任务。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预制菜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年内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推动绿色、有机、富硒产品认证,支持经营主体申报各类示范基地,年内新增粤港澳“菜篮子”基地1个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10个以上。持续推进“美丽活力乡村+民宿”先行示范县建设,力争年内评定星级休闲乡村民宿5家。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让农村更美、乡风更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