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应急管理局 > 计划总结 > 计划总结

赣县2013—2015年防震减灾工作规划

访问量:

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赣县

20132015年防震减灾工作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直、驻县各单位:

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赣县20132015年防震减灾工作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

赣县20132015年防震减灾工作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实现赣县绿色崛起的攻坚时期。为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的要求,依据《赣州市2013-2015年防震减灾工作规划》和《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情况

(一)我县及周边县市震情形势

赣县地处河邵(广东河源-福建邵武)地震断裂带中段,境内有4条明显地震断裂带,其中南康-赣县断裂带属于区域深断裂大余-兴国断裂带的一部分,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197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赣县境内发生ML2.0级地震6次。同时赣州是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是全省地震活动最多的设区市。有记录以来,全省发生的29次中强破坏性地震,有15次发生在赣州市,其中最大的为1806年会昌6.0级地震,1987年寻乌5.5级地震是20世纪华南陆地板块最大的一次地震。近年来,赣州周边地区多次发生中强地震:2012216广东东源4.8级地震、2013220日广西平果-田东4.5级地震、2013222日广东东源4.8级地震和201394日福建仙游4.8级地震,这些地震揭示东南沿海地震带已经进入一个中强地震活跃时段。

(二)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取得较快发展,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全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1.防震减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一是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的防震减灾工作局面。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和地震应急指挥部,明确了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二是建立健全了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工作网络。各乡镇指定了分管领导,配备了防震减灾助理员、地震知识宣传网、灾情速报网、宏观观测点覆盖了各乡(镇)村(社区)。三是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考评体系。防震减灾工作分解到乡镇、部门、学校、企业,防震减灾任务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

2.地震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建立了短临跟踪制度,在重大节假日、重要会议及重要时期,坚持24小时值守,依托市台网中心数据共享,加强了监测能力;强化了群测群防工作,全县建立地震宏观观测点20个,地震前兆异常观测进入经常化;建立了速报机制,发现震情主动跟踪汇总地震信息,提高了监测水平。

3.城乡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不断增强。一是规范了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201011月出台了《赣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实施办法》,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纳入了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二是在城乡规划建设局报建处设立抗震设防申请窗口,规范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审批程序,实现了建设工程的联审联批。三是主动对接服务。制作了《赣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流程》。目前我县已进行抗震设防场地地震条件评价的项目有90多个,在全市率先实施校安工程建设,完成对全县63所新建中、小学校进行了抗震设防,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的抗震设防工作顺利进行。四是加强日常监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县牢牢把握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环节,做到全程监管,确保项目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

4.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成乡镇、部门、单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体系,修订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县中心城区规划了2BC-Ⅱ类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城南新区建设了27万平方米、可容纳10万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城北新区规划建设了15万平方米,可容纳5万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修订了《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险疏散预案》,城区主要街道路口设置了标识牌和疏散指引牌,能准确引导居民在3-5分钟内安全转移到指定应急避险地点。整合防汛、公安等部门资源,建立了地震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台账,对全县应急抢险队伍、应急抢险机械设备、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队伍等信息进行了登记造册,提高了预防和处置地震应急的人力和物资保障能力。

5.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机制更加健全。一是制作了通俗易懂的宣传画册,印制了内容丰富的宣传资料。目前,我县已对社区群众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20000人(次),发放防震避险科普资料和画册15000份,开展地震知识展览15次。二是建立了长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机制。在赣县第二中学、赣县城关第三小学设立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在全县中小学校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三是组织了各类大型宣传活动。利用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法实施纪念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科普活动周、安全生产月和防震减灾“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活动,通过政府网站、广播电视、布设展台、现场咨询、发放材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广大市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加大了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支持力度,全县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社会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防震减灾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防震减灾项目的实施;二是防震减灾机制体制不够完善,有些部门认识上存在差距,认为防震减灾工作仅是防震减灾部门的事,有些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不到位;三是防震减灾工作队伍特别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影响了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四是地震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县内尚无地震监测台站,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尚未建立;五是地震应急设施、装备、物资等基础性保障力度不足,地震应急指挥平台的软硬件功能有待加强,地震应急社会服务能力和专业救援能力有待提高;六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薄弱,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提升科技支撑,健全法制保障,促进社会广泛参与,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安全指数,为实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建设实力、宜居、生态、幸福赣县提供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县中心城区和乡镇人口密集区地震安全为重点,加快实现由局部的重点防御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拓展;以地震监测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提高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发展水平;实行预测、预防和救助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新局面。

(三)总体目标

2015年,防震减灾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全面覆盖,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全部依法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全面提升城乡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在发生中强度破坏性地震或相当于当地基本烈度地震时,新建、改建、扩建的学校、医院基本不被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基本不丧失、地震安全农居基本不倒塌。全面开展县城重要建筑物和学校、医院地震安全性能评估;县中心城区100%的新建、扩建工程和农村80%以上的新建房屋采取了抗震措施。

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明显增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具备流动监测能力。长期预报更科学,中期预报成功率有提高,短临预报能力有进展,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1天内能对后续地震实现早期判定。

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组织指挥、预案与储备体系;具备30分钟内发布灾情信息,2小时内作出灾区范围和灾害程度初步判定并开展专业救援的能力。县、乡(镇)和有关部门地震应急管理组织和地震应急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具有完善的分级分部门和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建成。县中心城区和乡镇人口密集区具有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通道,具有必要的避险救助、救生设施,具备一定的救援力量。

救灾恢复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地震灾区在6小时内得到基本的生命救助,1-2日内基本恢复正常秩序。民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80%以上,市民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能辨别地震谣传、流言,初步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技能,可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事件。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增强地震监测能力

1完善地震监测基础设施。配合省地震局做好地震台网加密扩建工程,本区域新建强震台1个;配合市防震减灾局加快地震监测预警中心建设,期内建成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装备灾情速报工作单元和数据传输系统。基本实现地震预警自动化处理,具备5-10秒前地震预警、1-2分钟地震速度、2-5分钟烈度速报、1-24小时震源过程速报、地震信息统一发布等功能,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提升。

2做好防震减灾群测群防工作。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建设,建立稳定经费渠道,落实“三网一员”补助资金,加强指导和培训,完善政策和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群测群防活动,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害信息报告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提升综合防御能力

1完善抗震设防法制建设。防震减灾规划依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防震减灾部门列入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进一步健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完善抗震设防行政审批制度,抗震设防监督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程序,作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工程选址、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的必备内容。加强防震减灾执法队伍建设,依法开展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行为,完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建立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县乡(镇)年度工作考核目标。

2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新建、扩建的学校、医院等建设工程,必须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设计和施工;进一步落实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责任制;依法组织开展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性能的普查和鉴定,加快实施校安工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开展城乡建(构)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评估和抗震加固。对未采取地震安全措施的已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拆除、改造或加固措施。建立健全工程地震安全性能评估技术体系,提高防震加固技术水平,推进隔震、减震等新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4推进农村地震安全民居建设。农村新建房屋要严格落实抗震设防措施,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新建农居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组织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制定扶持政策,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等项目,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建设,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

5强化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能力建设。在公路、桥梁、燃气、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严格落实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公用通信网灾害备份能力建设,增强电力、通信设施的防震能力。加强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确保信息传输及时可靠,充分提高地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提高水利工程、输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优化抗震设计和施工,确保重大工程安全。

(三)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加强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规范县、乡(镇)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地震应急通讯平台,完善市、县地震应急指挥平台软硬件保障和联动能力,建立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日常更新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快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灾情实时获取和速报、地震应急响应和社会服务等技术系统建设,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军地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公安、消防、武警、民兵等部门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规范有序地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组建县级地震现场工作队,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有针对性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强化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从装备配置、经费保障和技能培训等方面把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地震现场工作队等队伍建实建强。依托专业救援队伍,强化医疗、交通运输、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3加强应急设施、预案和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结合广场、公园、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2015年前县中心城区要完善赣南客家名人公园27万平方米避难场所建设,具备应急停车场、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指挥管理设施等,可安置受助人员生活10天至30天;同时在城北新区规划建设一个面积15万平方米,可容纳5万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基本具备应急功能。县城新建的住宅小区和乡镇所在地,要规划部分开阔地、绿地等用作避难场所,并设置应急疏散标志。县、乡(镇)要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预案演练,提高预案实效。县民政等有关部门要优化救灾物资储备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采取“任务分解、建档代储”的办法,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要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定期更新救援设备台账,完善跨地区、跨部门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切实增强地震应急能力。开工建设赣县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和中心乡镇综合应急避难场所。

(四)进一步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素质

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小学安全教育纲要、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制定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充分利用“5·12”、“7·28”、“12·4”、科技周等时段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促进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单位、进家庭”。推进地震公共服务热线建设,在做好常规宣传的同时,加强重点时段的宣传。积极实施中小学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工程,丰富中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内容。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村(社区)建设,力争2015年前创建2所以上市级科普示范学校,2个以上市级地震安全示范村(社区)。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紧急避险能力和识别地震谣传的努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防震减灾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经费投入与使用、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地震监测预报、应急救援准备和宣传教育等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坚持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科学高效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体系。

(二)健全工作机构

完善防震减灾领导机构、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保证必要的人员编制和工作条件,发挥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在地震监测预报、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地震应急救援、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三)保障经费投入

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本区域震情形势相适应、与财力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财政保障机制,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业、社会投入多元化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各类工程设施和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投入,加大对地震多发区、高危险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应急拨付机制。建立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财政部门要分期安排防震减灾规划项目建设经费,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相关项目纳入国家、省、市项目规划,多渠道、多方筹措资金,确保项目落实。

(四)加强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全面完成县防震减灾“九个一”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工作条件,保持队伍稳定,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社区)防震减灾信息员和地震宏观观测员队伍建设,建立基层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社区救援志愿者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防震减灾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机制,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纪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人武部,

县法院,县检察院,群众团体。

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 月日印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