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区文广新旅局
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基调,紧紧围绕打造“魅力新城 客家摇篮”发展目标,以“五大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工作落实,着力打响“千年赣县·客家摇篮”文旅品牌,建设赣州中心城区休闲旅游首选地、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后花园。
一、2023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重中之重办好世客会客家宗祠祭祖大典。第23届世客会确定在赣县客家文化城举办客家宗祠祭祖典礼,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市组委会交给我区的一项光荣任务。从年初起,我们即着手谋划,精心筹备,及时组建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成立10个工作组,组织制定赣县区世客会筹备工作方案,重点对祭祖主场地客家文化城进行了全面的提升改造,先后组织开展了6次全流程彩排,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加大了对世客会的宣传推广力度,举办了赣县区“喜迎世客会 一起向未来”百日暖场系列活动。11月8日,世客会客家宗祠祭祖大典在我区客家文化城隆重举行,来自全球的近400名客家宗亲代表参加了这次典礼。由于前期准备充分,现场组织周密,整个活动进展顺利,圆满成功,得到了市指挥部以及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进一步展现了赣县作为“客家摇篮”的良好形象。
(二)深挖客家文化内涵,提升客家文化魅力。进一步加大东河戏、采茶戏、田村云灯、花灯等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打磨复排了一批特色地方剧种。以世客会祭祖大典为契机,加大投入,对客家文化城进行了全面的提升改造,全面完成了文化城内部及周边九大项目的改建修缮,并对客家风情浓郁的白鹭古村、夏浒古村等景区全面提升硬件设施,丰富文旅业态。结合国有景区改革,在客家宗祠恢复传统客家婚庆礼仪及“四盘八碗”传统客家喜宴,一经推出受到广大群众追捧,争相在客家宗祠举办婚礼,预定名额已排至次年2月,我区“巧打客家喜宴牌”的做法在《江西改革》内刊刊发。
(三)积极推进文旅招商,不断夯实文旅产业基础。精心筛选论证,策划包装招商项目16个,积极前往大湾区宣传推介,在深圳组织召开引客入赣文旅座谈会,邀请了深圳旭生实业、深圳暖心旅行社等文旅企业来我区考察,在2023年集体签约仪式上,签约6个文旅项目,共计60亿元。坚持领导带头抓项目,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和困难,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白鹭客家印象、韩坊宝莲山、三溪寨九坳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即将完工。围绕旅游六要素,提升旅游接待设施,维也纳智好酒店已通过三星级酒店评审,忆时光年代小馆、忆时光精致家宴已通过客家美食旗舰店评审。
(四)全力办好节庆活动,加大文旅宣传力度。把办好
节庆活动作为宣传、推介、展示赣县文旅形象的重要载体,除重中之重举办世客会祭祖大典外,还坚持把节会活动贯穿全年,精心组织举办了赣南客家文旅消费节、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节、百惠啤酒电音嘉年华、赣南客家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并在各大型活动中穿插举办了非遗周展演、客家民俗展、音乐节、露营节、文艺晚会、泼水节、乡村歌手大赛、赣县客家名菜名吃评选等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江西日报》、《赣南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共对我区节庆活动进行宣传报道18篇。此外,注重新媒体新闻宣传,组织各类媒体深入全区各乡镇、景区挖掘文旅素材和亮点,拍摄了一批制作专业水准高的短视频,在视频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广泛开展赣县文旅宣传,打造“村村有故事,处处是景点”文旅名片;在央视《第一时间》《家乡至味》等栏目投放赣县文旅宣传广告,不断扩大赣县旅游影响力。2023年1-10月累计接待游客1016.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1.3亿元。
(五)大力实施文化下乡、文化惠民工程。严格按照全国第七次县级图书馆评估定级要求,推进区图书馆提升改造,成功通过评审,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组织开展丰富文化活动,开展千乡万村闹新年“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线上线下系列活动80余场,“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文化惠民系列演出30余场,以及“书香赣县”系列阅读、竞赛活动12场;常态化开展农村三项活动,组织送电影下乡3882场,戏曲进乡村(含濒危剧种演出)184场,惠及全区30万人次。进一步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扩大我区出版物更新范围、提高更新标准,在村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将乡镇图书馆分馆、综合文化站以及新增易地扶贫搬迁点图书室等纳入年度出版物更新范围,更新点位从276增至308个,更新标准从2000元/书屋提高至2150元/书屋。
(六)狠抓保护传承,强化文化文物管理。积极推进文保监管系统建设,在全区重要文保单位安装监控设施,全天候守护文物安全;大力推动县级文保单位申报工作,通过深度调查,拟申报14处县保;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分批次立项保护,持续推进佩玉堂、书箴堂保护修缮工程进度,谋划长洛红军楼保护修缮,全面保护我区文物安全。全面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制定了《赣县区保护传承东河戏实施方案》,从戏剧创作、品牌建设、活动开展、市场培育、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全力推动东河戏传承发展;加强精品创作,复排了《活捉三郎》《平贵别窑》《紫钗记之怨撒铜钱》等一批经典折子戏,并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演比赛,在今年4月的全国民间文艺展演中,《张三旦借靴》独树一帜,受到专家与观众一致好评。
一年来我区文旅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1.旅游项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暂时没有在全省叫得响的旅游景区,在全省甚至全市的影响力弱、知名度低,对周边游客特别是大湾区游客吸引力不强。2.区图书馆提升改造工程进度缓慢。由于未落实资金项目,导致工程暂停在设计阶段,没有实质进展。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和提升。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我区文旅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进一步唱响“千年赣县 客家摇篮”品牌,把赣县区打造成为赣州中心城区旅游首选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进一步唱响“千年赣县 客家摇篮”品牌,把赣县区打造成为赣州中心城区旅游首选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重点是实施“七大行动”:
(一)实施“龙头驱动”行动,打造客家文化城龙头景区。
坚持“铸龙头,带全域”,把客家文化城作为彰显我区客家文化的龙头景区,释放其示范带动效应,深挖客家文化内涵,扩大我区“客家摇篮”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客家宗祠作用,做足客家寻根、溯源、祭祖文章,在客家宗祠常态化组织客家祭祖活动。抓紧建立培养高素质文艺表演队伍,以客家文化城为中心舞台,常态化开展具有客家元素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演出活动。进一步打磨客家婚礼、喜宴,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客家喜宴品牌。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多渠道丰富樱花公园仿古建筑、客家风情街业态,做旺客家文化城及周边人气,形成极具客家风情的城区消费集聚区,以浓郁的客家风情唱响我区“客家摇篮”名片,让赣县成为全球客属人人向往、人人想来的客家胜地。
(二)实施“全时节会”行动,以节会聚人气、造氛围、促消费。坚持以节会活动聚人气、造氛围、促消费。加大对全年文旅节会活动进行谋划提升,加强全年节会统筹规划,着力构建“季季有节会、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的全时节会体系。一是在区级层面,高质量高标准举办4个季节性主题节会,即春季以“花”为媒的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节,夏季以“食”为由的赣南客家美食节,秋季以“橙”会友的赣南客家乡村旅游节和冬季以“年”惠客的赣南客家旅游消费节,确保“季季有节会”。二是在乡镇层面,加强统筹规划和工作指导,鼓励支持乡镇和景区结合时令季节和特色优势,春季围绕文化旅游节举办樱花、桃花、油菜花、杜鹃花等花卉观赏周,夏季围绕客家美食节举办擂茶、粽子、凉粉、杨梅节、啤酒节等;秋季围绕乡村旅游节举办脐橙采摘月、露营周、帐篷节、篝火晚会等;冬季围绕文旅消费节举办年货展、迎新春民俗活动等特色节会,实现“月月有活动”。三是在社区景点层面,鼓励支持区剧团加大文创力度,继续打磨及复排一批经典东河戏剧目,大力培育发展民间剧团,广泛开展采茶戏、东河戏和各类演出常态化进社区、进景点活动,做到“周周有演出”。
(三)实施“文旅招商”行动,推进文旅城项目建设。一是突出重点做实文旅招商。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突出文旅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聚焦重点景区和新业态,推动开展新一轮文旅大招商。更新完善《文旅项目招商手册》,包装推出一批对客商有吸引力、能抓住客商眼球的文旅投资项目,优先组织开展宝莲山景区、白鹭古村专项招商活动。继续服务好五云祥云湖、沙地会仙谷、三溪九岳丹霞三个已有投资主体的景区,帮助企业破解土地等节点难点问题 ,加快推进景区新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开展赣县文旅项目推介工作,持续轮流在大湾区、珠三角、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开展文旅推介活动。二是用好成果提升招商实效。要充分用好用活已成功举办的世客会祭祖大典、“魅力新城.客家摇篮”摄影及短视频征集大赛、客家美食评选大赛等系列活动的成果,把系列活动中展示出来的独具特色的赣县风情、资源禀赋和强劲市场吸引力有机融入文旅招商,体现到招商手册、招商宣传推介、招商政策等各个环节,提升文旅招商吸引力,着力提升文旅招商的实效。三是优化政策推动“引客入赣”。进一步优化“引客入赣”奖补政策,降低申报条件、提高奖励标准、优化申报程序,以更优质的服务、更优惠的激励政策、更良好的消费环境,提升“引客入赣”吸引力。注重发挥深圳、东莞、长三角等赣县商会优势,对接一批实力雄厚的文旅企业,深化赣县与外地文旅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赣县旅游。
(四)实施“品牌创建”行动,培优做强旅游产业链。把客家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赋能旅游项目,对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进行文化性改造,积极推动“品牌创建大行动”。大力推进万佳国际大酒店创建五星级酒店、康莱博国际酒店创建四星级酒店、“伴江霞”民宿创建赣州市第一家甲级民宿、天子峰民宿创建乙级民宿;启动蜜月岛—夏浒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祥云湖景区创建5A乡村旅游点、天子峰景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湖江镇创建“风景独好”旅游名镇;以及江西客家博物院晋升一级馆。引进、培养品牌创建人才,组建品牌创建专业队伍,指导和组织景区、民宿、酒店等文旅企业创星评级,按照创建标准帮助景区、企业做好基础申报工作,提高创星评级通过率。
(五)实施“文旅融合”行动,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一是推动以文塑旅。加大东河戏、采茶戏、田村云灯、花灯等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持续打造一批特色地方剧种。充分用好用活赣县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江口贸易分局旧址、大埠武装起义陈列馆、茅店关税处旧址以及“江口会议”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深挖红色内涵,讲好红色故事。以赣县客家人筚路蓝缕创基业、英勇斗争建新功为素材,创作一部反映客家人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奉献革命的东河戏剧目,并在客家文化城剧场打造沉浸式大戏,打响赣县东河戏名片,弘扬赣县客家文化。二是推进以旅彰文。依托赣县各景区和各类古建筑等,开展赣县文旅产品开发创意大赛和展销大会等活动,研发赣县“好礼”。立足客家摇篮文化优势,深挖客家文化内涵,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客家古建筑、客家传统、历史名人、非遗文化等为灵感来源,研发文具用品类、生活用品类、工艺礼品类等系列产品,推进文旅融合,繁荣文旅市场。加大腐竹、板鸭、贡芋、淑蘭坊酒、黄元米果、蜜饯等客家传统美食和民间工艺的推广力度,建立一批赣县特产品基地、作坊的旅游参观点,推动赣县客家美食、赣县特产走出赣州、走向全国和全世界。三是讲好赣县故事。持续组织开展赣县民间故事征集大赛,编辑整理《赣县名人名事》。邀请名家或专业人士对赣县的名人名事进行深度加工和艺术化创作,推出若干具有浓郁客家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小说、影视剧等文艺作品,展示赣县形象,扩大赣县影响。以赣县的名人名事为依托,精心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名人效应的乡村旅游点和旅游景区,推动文旅在更深的层面融合发展。
(六)实施“全方位宣传”行动,不断加大文旅宣传力度。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福建等地以及赣州本地的庞大市场,借助丰富宣传渠道,对赣县文旅进行广泛宣传推介。一是密集线下宣传。通过推介会、旅行社、公交车车身广告、发放旅游宣传手册、旅游路标指引等方式,宣传我区旅游口号、景区景点、精品旅游线路、特色美食等文旅资源。
二是构建线上宣传矩阵。用好融媒体中心平台,每周推介一个景点、一个客家民间故事、一个红色故事、一个农特产品、一个非遗产品。邀请网红达人到各景区点拍摄制作短视频;聘请专业团队,拍摄创作赣县红色旅游短视频,定期在线上平台投放推介。高标准制作《千年赣县.客家摇篮》专题宣传片等,通过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投放宣传,全方位展示赣县文旅新形象。三是培养赣县文旅形象大使。举办1次“寻找赣县形象大使”活动,把形象气质佳、聪慧伶俐的文旅达人培养成为赣县文旅形象大使,与头部新媒体平台(抖音、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合作,推介赣县景点、讲述客家故事、体验客家民俗、宣传赣县文旅。
(七)实施“部门联动”行动,形成“大抓文旅”的工作合力。树立“大抓文旅”和“全区一盘棋”的思想,强化与各部门的联系,争取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主动找准工作定位,加强配合协调,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推进“财旅”融合。加强文旅与财政部门的融合,充分利用区级3000万旅游产业基金,大力挖掘、包装、推介、宣传赣县旅游,撬动文旅项目和文旅产品开发。推进“发旅”融合。积极争取更多的文旅项目纳入中央和省市的政府投资项目库,加大文旅项目专项债包装、申报、实施力度。推进“交旅”融合。以“决战三年、畅通赣县”为契机,加大交通项目对文旅基础设施的倾斜支持力度,在城区周边打造半小时交通圈,增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通达性,着力推进旅游环线建设,开通景区公路旅游专线和水上旅游专线,构建景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推进“农旅”融合。紧抓乡村振兴契机,把文旅规划融入乡村振兴规划,争取更多的涉农资金、项目向乡村旅游倾斜,做精一批乡村旅游点。推进“金旅”融合。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和各类融资平台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鼓励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参与文旅项目开发建设。推进“地旅”融合。将文旅项目用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规划和用地保障,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要素市场。以集体用地入市试点县(市、区)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对接,争取集体经营建设用地政策,制定操作办法,解决会仙谷、祥云湖、九岳丹霞等景区用地问题。推进“康旅融合”。坚持以山水为底色、以旅游为承载、以康养为支撑,协同卫健、民政等相关部门,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康养经营主体,全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研学科考、康体保健养老于一体的康养度假胜地。重点发挥义源村作为城郊村,地理位置优、生态环境佳、开发条件好、经探测有较丰富地热温泉资源的优势,布局打造好义源康养基地,打响“康养义源”品牌。同时发挥南山片森林资源优势,把宝莲山、天子峰打造成为“赣县南山森林康养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