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教科体局 > 工作动态 > 政务动态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访问量: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指出,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决定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新气象,《行动方案》要求落实好重点任务,提出五大行动,即: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教学方式变革行动;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教学评价牵引行动;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行动。这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落实好《行动方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寻找着力点。

课程方案的转化落实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加强课程的建设是关系到教育发展战略和育人水平的基础性问题。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同时,按照行动方案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提出困难问题破解之策。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活力,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适应性,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落实好教材建设的各项制度,加强对地方和校本课程建设,严把政治关和科学关,确保三类课程协同育人。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的实验场。抓好课堂教学方法变革,关系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质量、效益和活力。教师要变革教与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积极探索课程教学的一些新模式、新样态,增加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趣味性;加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锁定教育培养目标,挖掘课堂教学的内在育人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要发挥好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又要强化课堂教学的校本研究,更要应用数字化赋能,利用数字平台,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真正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既符合各学段学生特点,又彰显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重武器”。目前的评价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是“结果性评价往往过于武断,过程性评价往往过于虚幻,主体性评价则往往过于烦琐,从而导致了学生评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局面”。我们应牢牢抓住评价这一“牛鼻子”,用好评价这一“重武器”。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既要注重终结性(结果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更新纸质测试评价,用好用活现场展示评价;既有专项评价,更要进行综合性评价,创新运用增值性评价;积极开展教师、家长与同学的评价,更要完善学生的“自评价”。真正落实好课程方案,提高教学评的一致性,边教边学边评,在评中教、评中学;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评价平台,提高评价的过程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发挥好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尤其是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功能,增强评价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牵引作用,让评价真正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主体,主要承担者,是课程课堂改革落地的关键因素。人们常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行动,既要落实好教师培养机制、准入机制,又要完善好教师研训机制;既严格实施教师准入查询制度,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集中教育活动,又要利用平台,对在职教师进行线上线下培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广大教师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既要精通专业知识,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推进数字化学习,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善做“经师”,又要严格要求自己,涵养德行,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严守行为底线,强化价值引领,甘当“人师”,在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争做“四有”好老师。

学生素养是新课程方案的聚焦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此,推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又要积极推进各学段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着实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素养;既要发挥好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课程在培育学生学科素养中的作用,又要更好发挥学校教育全学科对培育学生素养的独特效应;既要利用好学校资源、环境有效育人,又要利用好图书馆、科技馆,广大农村、工厂,实验教育基地,家庭、学校、社会等资源协同育人;在实施“五育并举”,进行五育融合中更加彰显美育、劳动教育对学生素养的培育功能;在坚持内外联动,盘活教育资源中,贯彻落实好“双减”政策,实现基础教育增效,形成各学科同向同行、共同发力的良好育人局面,锚定学生素养目标,把青少年培育成“三有”时代新人,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唯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落地,才能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