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乡镇、城市社区信息公开目录 > 储潭镇 > 计划总结 > 计划总结

储潭镇2023年上半年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总结

访问量:

2023年以来,储潭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重要论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保障粮食安全,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建设质量和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2023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保障粮食安全

一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成早稻种植任务做好早稻田间管理工作,及时组织各村、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一线,做好早稻生产中种植大户的跟踪问效和服务保障工作。今年,我镇早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超额完成种植任务。结合早稻生产和各村田块分布实际,提前谋划中稻面积落实、翻耕、育秧工作。落实中稻种植3000亩。

二是加大宣传和奖补力度,提升群众种粮积极性。及时向上级申报粮食生产补贴、种子补贴、产业到户奖补、基地奖补等政策性奖补资金,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种粮大户、脱贫户及监测对象种粮积极性。为所有种粮户购买了水稻保险,提升农户抗风险能力。

三是建成水稻育秧中心,机械化集中式育秧,提高生产效能,保障秧苗供给。

(二)守牢防贫底线

一是扎实开展防贫监测和帮扶。落实“每月一排查、每月一研判”制度,所有结对帮扶干部每月第一周对帮扶对象开展上户走访,及时跟进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的生产生活状况,发现返贫风险。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每月对一般农户特别是低保户、残疾户、大病户等重点人员进行上户排查,出现致贫风险立即纳入开展帮扶。5月组织开展了防止返贫监测集中排查,按网格对所有农户展开地毯式摸排,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目前共排查4930户19200人,通过排查拟新增“三类人员”6户,拟消除风险5户。

二是提升“四保障”水平。落实控辍保学相关政策,及时发放教育补助,无学生辍学。开展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排查行动,实现参保率100%。健全农村住房安全动态排查监测机制,每月开展1次监测排查,开展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做到“拆除到位、修缮到位、整治到位、危改到位、监测到位”,彻底解决住房安全隐患。开展农村安全饮水排查整治工作,突出加大对供水薄弱、易出现季节性缺水等重点区域排查力度,每月开展饮水监测,对小型饮水工程落实巡查管护制度。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对无劳动力、无收入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低保。

三是加强项目管理。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规范项目管理,强化质量监督,建立健全扶贫资产后续管护制度。2023年我镇已批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项目17个,涉及资金517.9万元,目前已开工项目17个,开工率100%,已拨付资金224.37万元。

(三)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产业帮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白涧蔬菜、蓝莓、河田猕猴桃、脐橙等产业基地,增强带贫益贫效益。全镇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23名,建立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1个。今年,白涧村蓝莓基地喜获丰收,吸引各地游客品尝采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财经频道等媒体报道。

二是做好就业帮扶。开展了“春风送温暖、就业送真情”行动,通过每周推送就业推介信息、举行现场招聘会、送岗上门等方式,帮助稳岗就业。新开发公益性岗位5个,截至目前共有152个脱贫劳动力在公益性岗位就业,为152户脱贫户创收6000元/年。经过集中排查,我镇共有118个脱贫户子女符合申报2023年春季“雨露计划”补助,共有2户脱贫劳动力申报创业补贴。目前,我镇已完成第一批交通补贴申报工作,共计501人16.47万元,其中省外务工人员72人,省内区外务工人员429人。

三是推进金融帮扶。大力宣传小额信贷政策,对缺乏资金支持的产业大户、种养能手实行“送钱上门”,主动为其申请贷款提供便利服务。结合我镇开展农村普惠金融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户贷款一站式办理机制,减去群众跑腿、盖章等环节,提升办理效率。截止6月18日,全镇共有60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申请“农业产业振兴贷”,已发放贷款308万元。

(四)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一是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攻坚,实现农村农户卫生厕所全覆盖。完善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运行机制,用好“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和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信息系统,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二是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幸福、白涧等道路拓宽工程、新建水圳水陂等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田心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完成了9个行政村“一站式”便民服务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

三是强化基层治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宣讲、乡村夜话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感恩意识。充分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积分超市、农村孝老食堂等载体,深入推广运用积分兑换等帮扶机制,落实“清单制”,推动村级政务公开透明。

(五)强化乡村人才建设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继续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按照今年的招录政策,积极宣传及推荐有意向的人员进行学历提升,确保应招尽招,大力培育优秀人才不断加大乡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展种植大户、农机能手培训,半年来累计组织种养大户、农机能手60余人次参加培训

二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根据区级安排,分批次分层级、分行业组织镇村干部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相关业务知识端正领导干部思想、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提升服务群众本领不断强化村“两委”后备干部人才培养,各村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为了确保基层战斗堡垒有朝气、有活力、能干事,镇对所有申请入党人员从严把关,重点从学历、年龄、能力及品行各方面进行考核,提高准入门槛。

三是优化域内营商环境镇村开展“三请三回”工作,建立“乡村振兴带头人”和优秀乡贤日常沟通联络机制,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乡村人才的浓厚氛围。

(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培育志智双扶新风尚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提质增效,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积极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乡风。

二是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积极组织志愿者活动,组建党员、巾帼、退役军人等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亲情连线、敬老爱老、助学助教等志愿活动,开展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庆5·4青年节”等群众性活动,引导群众弘扬良好家风。

三是树立先进典型。深化绿色文明殡葬改革,修改完善村规民约,持续开展“身边好人”、“道德红黑榜”评选,推进移风易俗,加快形成淳朴民风。

(七)建强乡村基层组织

一是持续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从严管理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分批次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参与区级理论及业务知识培训镇级层面每月组织镇村干部开展党建及乡村振兴业务知识培训,坚持每周三晚上学习会制度。组织镇村干部、工作队队员收听收看“乡村振兴大讲堂”,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抓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

二是着力增强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改造各村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村部挂牌,明确代办服务事项。发挥党员社区报到作用落实“六个一”,深化党建引领,从严落实村务监督制度,发挥农村党员在乡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上半年,我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省市区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对标城郊特色产业园区定位,我镇的产业不够精,区域辐射力、带动力还不强;二是基层治理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亮点还不够突出;三是示范点建设成效不明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持续推进返贫监测和帮扶。常态化开展监测排查,持续深化、优化每月一走访、全覆盖排查的特色做法,落实“七张表”工作制度。对已脱贫人口及非贫困人口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等农户,及时采取民政救助、暖心基金、纳入监测对象帮扶、购买返贫保险等措施,确保遇病、遇灾、遇困不返贫不致贫。

2.推动“志智双扶”。准确把握脱贫户、监测对象思想动态,将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既把帮扶政策、帮扶物资送到家中,更把志气、信心送到他们心坎上,把脱贫户、监测对象创业致富的志气扶起来。以“三讲一评颂党恩”、“五星创评”为载体,将思想引导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鼓励群众用勤劳换积分,实施积分兑换日常用品的奖励制度,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3.推进产业长效发展。以产业发展为龙头,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目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重点扶持壮大本镇蓝莓、蔬菜、猕猴桃、脐橙等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和培育一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达成产业兴旺的长远目标。

4.落实稳岗就业政策。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常态化开展就业情况监测,确保务工情况底数清。及时推送就业信息,定期开展公岗数据比对,确保公益性岗位不减。继续落实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外出务工交通补贴政策。开办好就业技能提升培训班,切实有效提升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的就业能力。

5.加大各项资金投入与扶持。储备一批带动效益好、可实施性强的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统筹“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契合本地发展的企业,撬动社会资本助力镇村发展。

6.持续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加快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常态化多形式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继续开展“三讲一评”、“五星创评”等活动,选树一批身边好人典范,营造良好乡风民风。

相关文章